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按照《毗奈耶经》的观点,对哪几种人不能讲法?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这会导致什么过患?正确的闻法方式是什么样的?

答案

参考答案:

(1)不传法:

《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

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

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

4、持杖:拄着拐杖。

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

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2)过患:

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cān采,后生长耳驴中。”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依此堕三恶道。《三戒论》时也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

(3)正确闻法方式:

《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A“坐于极下地”: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

B“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C“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但也不能过于欢喜。

D“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火车6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6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 讶地问:“这里有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6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作者魏岚)
1.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________→脱衣服→________→向对岸游去→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