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材料1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立法工作总体目标。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到上届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确定了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的立法工作思路,科学回答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坚特的若干重大原则,及时制定了五年立法规划,坚持“两手抓”,一是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二是集中力量开展法律清理工作,以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自2009年6月27日新华网《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2
有法可依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摘自(2008年2月28日)新华社《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中“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具体是什么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包括哪些环节

答案

参考答案:(1)第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第二,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第三,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2)七个法律部门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法律的运行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则是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填空题

在一次学生实验中,学生用铝片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这和教材中“铝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说法不一致.为排除因试剂变质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下列实验,验证是否存在上述现象.

实验用品:仪器(略,凡是实验需要的都有)

药品:3.0mol•L-1盐酸、1.5mol•L-1硫酸、3.0mol•L-1硫酸,相同大小的铝片(纯度>99.5%)

实验过程:往三根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的铝片各一片,再往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3.0mol•L-1盐酸、1.5mol•L-1硫酸、3.0mol•L-1硫酸,观察反应进行到1,2,5,15,20分钟时的铝与酸反应的情况.结果如下:

反应进程(分钟)1251520
3.0mol/L盐酸少量气泡较多气泡大量气泡反应剧烈铝片耗尽
1.5mol/L硫酸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产生)
3.0mol/L硫酸均无明显现象(无气泡产生)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无论是用1.5mol•L-1硫酸还是3.0mol•L-1硫酸,均无明显的现象,而3.0mol•L-1盐酸与铝片反应的现象却十分明显.

(1)反应1~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______.

(2)根据以上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差异的原因”,你能对问题原因作出哪些假设或猜想(列出两种即可)?

假设一:______                

假设二: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