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17岁的方某与16岁的吴某都是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一天方某掏出一把枪对吴某说,这是自己在其叔叔那儿偷来的。因为平时方某爱开玩笑,吴某认为这一回方某又在跟自己开玩笑,说:“这是玩具手枪吧。”于是二人争执开宋。后来吴某对方某说:“有本事你朝我脑袋上开一枪!”于是方某为吓唬吴某,真的朝其开了一枪,没料到枪里竟有子弹,吴某当场死亡。关于方某的主观心态,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方某的主观心态是间接故意
B.方某的主观心态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C.方某的主观心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这是意外事件,方某不存在任何过失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考点] 犯罪的主观要件
根据《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根据《刑法》第15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把犯罪过失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本题中,方某应当预见枪里可能有子弹,有可能造成他人死亡,却没有预见,方某对吴某的死亡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本题答案是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巧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电.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寡人(        )     

③愿其说     (       )   

④今令臣玉炊桂(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标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     

译文:                                                                       

(2)水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