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 * * 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2)我国是在哪一年哪一次会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4分)

(3)这次会议有什么伟大意义(4分)

(4)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答案

(1)指的是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2分)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4分)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丙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小题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

小题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3分)

答:应插在         处。

小题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7分)

答: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