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教员到一所中学进行教育达标验收工作时听了一节“培智班”的语言课,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师讲课期间总有一位学生未经教师许可就离开座位跑到讲台上去领读、表演,甚至跑到教室后面的饮水处去喝水。事后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培智班”中相对聪明的学生,是同班学生中识字多、发音准、吐字清楚的一位。该任课教师对该生的这种行为也进行过多次的教育,但无济于事。
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帮助这位任课教师解决这一班级教育现象。

答案

参考答案:(1)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其一,一些教师偏爱此生,当学生类似行为开始出现时,教师不忍心严厉制止,反而以学习成绩的优秀来掩盖其不良行为;其二,当教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只是通过呵斥、惩罚的方式去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没有掌握的正确行为方式对其进行强化。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这一理论强调行为方式的获得主要是利用联想式和操作式的条件反射去进行直接的强化。通俗地讲,就是当学生一旦有错误行为产生时,马上停止其活动,让他重复多次地去演练正确的行为。
(3)针对这一事例,这位任课教师研究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只要该生有擅自离座的行为出现,老师就要他回到座位上示范一次离座或讲话前应怎样做,在举手数秒后,老师点名方可起立,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其他活动。如此强化训练5—10次,估计过一段时间后,该生的错误行为会明显减少,在离座及发言时都会举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强化理论在帮助学生抗干扰而形成正确行为的成功一例。在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明确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要强化形成的正确行为是什么,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正性强化”。有的教师通过体罚、恐吓、训斥等非道德行为去强行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而非采取积极的“正性强化”,这只能产生“负性强化”,反而可能增加错误行为的出现率。

填空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