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木板C,C的右端固定一挡板P,在C上表面的左端和中点处各放有小物块A和B,A、B的尺寸以及P的厚度皆可忽略不计,A、B之间和B、P之间的距离都为L,A、C和B、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µ,它们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A、B、C(连同挡板P)的质量都为m,开始时B和C静止,A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

求:

(1)A和B发生碰撞前,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要使A和B能够发生碰撞,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3)要使B和P能够发生碰撞,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已知A、B碰撞前后交换速度).

答案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BC整体的加速度a=

μmg
2m
=
μg
2

隔离对B分析,设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f

则Ff=ma=

μmg
2
.<μmg..

B、C保持相对静止,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f=

μmg
2

(2)A在C上滑动时,A向右作匀减速运动,B和C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作匀加速运动.

若A运动到B所在位置时,A和B刚好不发生碰撞,则A、B、C速度相同,设三者共同速度为v1,由系统动量守恒定律有:mv0=3mv1

由功能关系有:µmgL=

1
2
mv02-
1
2
•3mv12

由上两式可得:v0=

3mgL

所以A和B能够发生碰撞时,A的初速度v0应满足的条件为:v0

3mgL

(3)A、B碰撞前后交换速度,碰后A和C一起向右作匀加速运动,B向右作匀减速运动.若B和P刚好不发生碰撞,则当B运动到P所在位置时,A、B、C速度相同,设三者共同速度为v2,由系统动量守恒定律,有:mv0=3mv2

由功能关系有:µmg•2L=

1
2
mv02-
1
2
•3mv22

由上两式可得:v0=

6mgL

所以B和P能够发生碰撞时,A的初速度v0应满足的条件为:v0

6mgL

答:(1)A和B发生碰撞前,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μmg
2

(2)要使A和B能够发生碰撞,A的初速度v0应满足v0

3mgL

(3)要使B和P能够发生碰撞,A的初速度v0应满足v0

6mgL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少儿时代打底子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出生在山东诸城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读书的熏陶。他说:“我写新诗,写散文,写文艺随笔,大半凭少儿时代的这点‘底子’。”

  臧克家八九岁时进私塾读书,而且一开始就读《论语》。虽然读了并不懂,但一旦背得滚瓜烂熟,就不易忘记。在读《论语》的同时,他还选读了几十篇古文。这些古文大半是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释义》中选出来的。他把这些文章一一抄在竹纸本子上;读的时候拉着腔调,十分铿锵动人……

  臧克家的爷爷是清朝举人,十分爱诗。他特别喜欢白居易的《琵琶行》,常常当着孙子高声诵读。臧克家的父亲也很爱诗,并和族弟结成诗社,常常吟诗作对。因此每当臧克家放学回到家,家里人仍然教他念古诗、律诗、绝句,短的《静夜思》,长的《木兰辞》,他都背得下来。尽管这些古文古诗的含义,当时小小的臧克家不能理解,但直到现在还能背诵。可见小时候熟读熟记的印象是很深的。所以臧克家说:“青年时代开始写新诗,写散文,受古典诗歌和古文的影响极深。”

  臧克家少儿时代打底子的另一方面是听故事。在他看来,劳动人民“不但是我文学创造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教我认识人生,同情人民的活教材”。

  臧克家的家中有一个“打工仔”叫“六机匠”,他的一张巧嘴讲起故事来常常叫人乐而忘返。臧克家____。

  单是从“六机匠”那里听到的故事,就有好几篓子。臧克家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我少儿时代文学方面有启蒙老师的话,那就是‘六机匠’。”

1.这篇文章写的是________少年时代的故事。题目中的“底子”换个词是________。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积累的词语是________;最想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

3.写出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臧克家听“六机匠”讲故事时的动作、语言描写具体,填写在文中画“____”处。

5.臧克家所说的少儿时代的“这点‘底子’”指的是什么?请你概括出几点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在少年时代应该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