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催化比色法测定水中碘化物中校准曲线的绘制步骤。

答案

参考答案:

(1)于加入系列碘化物标准使用液的25ml比色,加水至10.0ml,顺次加入1.00ml氯化钠溶液、0.50ml亚砷酸溶液和1.00ml(1+3)硫酸溶液,混匀。

(2)置于30度±0.5度恒温水浴中,温度平衡后,每隔30s分别加入1.00ml硫酸铈溶液。

(3)放回水浴中,经15min正负5s后取出,按原顺序每隔30s分别加入1.00ml硫酸亚铵溶液。

(4)此时黄色高价铈离子的颜色应消失,随即按顺序每隔30S分别加入1.00ml硫氰酸溶液,混匀。

(5)放置15min后,于510nm处,以水为参比,用光程长10mm比色皿继续按顺序每隔30测量吸光度。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寓焉      姑:暂且小题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       蟹六跪二鳌

B.往往留宿山上而相泣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斤斧   王语暴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如是,孰能御之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