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歌星会唱歌,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说沙子会唱歌,恐怕有人就会认为这是大白天说梦话。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的确有会唱歌的沙子。
当今世界上,人们一般把会唱歌的沙子称为鸣沙。也有的地方称为响沙、哨沙、音乐沙。它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滩和沙漠之中。我国敦煌莫高窟附近的鸣沙山,在风的吹拂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能发出音乐般动听的声音。这种自然现象曾引起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一百多年来,他们先后提出过“空气振动说”“摩擦静电说”“水分共鸣箱说”等多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不久前,有的外国科学家还提出鸣沙发声与其表面的化学物质有关系。这些理论虽说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没有真正揭示鸣沙唱歌的根本原因。
最近,中国科学家们用极具说服力的实验证据揭开了鸣沙唱歌的奥秘。他们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电子显微镜下的鸣沙颗粒与普通沙粒完全不同,在沙粒光滑的表面上有很多蜂窝状小孔洞,这些小孔洞正是鸣沙发出响声的关键。鸣沙表面的小孔洞形成了众多的“共鸣箱”,当鸣沙颗粒之间相互碰撞时,摩擦产生的细小声音被这些“共鸣箱”放大,从而发出动听悦耳的音乐。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鸣沙发声完全取决于沙粒表面的物理结构。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科学家们又将各种不发声的普通沙粒、玻璃珠、有机树脂颗粒等进行表现处理,使其与鸣沙颗粒的表面结构相似,结果这些颗粒都发出了和鸣沙一样的乐声。
中国科学家们正确揭示鸣沙唱歌的秘密说明了什么请用认识论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件事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学道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现象本身并不等于本质,认识了现象也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而且人们认识现象比较容易,但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中国科学家们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揭示鸣沙唱歌秘密的这一事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要使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在于对掌握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思考,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目的。同时还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而且这期间取得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标准具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