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自杀的逃避自我理论。
参考答案:逃避自我理论最早由Baechler1975年提出,后经Baumeister1990年完善。此理论的特点在于将自杀中的认知因素与动力因素熔为一炉。
逃避自我理论认为只有环环相扣地经历以下六个阶段,自杀才会发生:最近的某个事件或状况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和标准。可能是因为期望高得不切实际或者是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重大挫折,也有可能两者均有;不恰当地向内归因。将对事情的消极评价转换成了对自己的责备,认为自己有某种稳定的、不好的特点,会使以后遇到更多的麻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受人喜欢、有罪等,也就是开始出现自卑和低自尊;由此产生消极情绪,即因自己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而抑郁,因自己没有完成外在的责任与义务而焦虑;认知降低。为了驱除抑郁或焦虑,人们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只从具体的短期的角度来看待,只注意眼前的活动和感觉,只考虑近期目标,让意义的维度从感知和思考领域中消失。当降低认知策略也不能抵挡恶劣的情绪和观念时,长期的认知降低带来的丧失意义、不分对错、易于冲动等特点,就会使死亡在当下成为逃避恶劣情绪和痛苦的自我意识的手段。很明显,认知理论是此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