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以作品为例,论述余华在创作转型后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

答案

参考答案:

(1)余华在其创作转型之后的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充分体现了90年代初小说写作在文体上的新特点。作家开始在洞悉、把握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表达结构,不再刻意于虚构、设置,而是努力使小说的文本结构与现实世界的存在形态能形成或实现一种和谐、默契的对应关系。作者开始站在民间立场上,使小说的语体呈现出朴寒、柔和的独特的语感、语调,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自由语体。

(2)《活着》表现的一种“生存的苦难”,表现了当代农民在不断被掠夺的过程中的生命力。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在不断被剥夺的一生。在这节节败退中,他从一个少爷变成了农民、壮丁和与老牛为伴的鳏夫。但他最终没有被打败,其原因就是一种朴素的中国式的生存哲学:活着。但活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徐福贵的生活中,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更令人痛苦和恐惧。

(3)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存哲学、日常伦理和道德观念。这一转变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中,从表面上看,许三观的命运比徐福贵幸福,但他所受到的心理磨难却丝毫没有逊色,许三观的血在被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在不动声色中人物的悲凉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虽然没有像前期作品中那样过分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但生存的苦痛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甚至比前者还要巨大。

(4)《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没有复杂的结构,整部小说依时间顺序展开,但作家却在单一或简约的叙述过程中对叙述人、人物、人物对话、包括叙述人和人物的声音及其重复性进行挖掘,人物仿佛彻底摆脱了作家的控制,而还原了自身的存在形态。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病例分析要求:(1)注明病历中的精神症状(请在“精神检查”中用画线的方法划出、编号,并在答卷上按你的编号顺序逐条列出所划症状的名称);(2)说明疾病诊断(症状学和疾病学诊断);(3)写出患者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4)写出阳性症状护理措施。王××男 20岁 学生 未婚家族史:姨30岁时患抑郁症,经治疗现病情稳定。个人史:独子,从小父母管教较严,平素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好面子,否认烟酒史,否认重大精神刺激,未正式谈过女友。既往史:(一),否认药敏史。现病史:患者于2004年9月考入北京某大学,入学不久学校进行“摸底”考试,可能因高考后患者比较放松,听到要考试感到很突然,考后又自认为考的不好,丢了面子,渐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有时心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10月初出现敏感多疑,认为老师、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因害怕同学的目光经常不去上课,一个人躲在宿舍里不见人,之后干脆不辞而别跑回外地的家。回家后紧闭窗户,白天也要拉上窗帘,经常不吃父母做的饭,有时整夜不睡,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或大声叫骂,劝其不听,发脾气,甚至要打人。因病人不承认有病,治疗护理困难,家属只好与学校联系,于2005年1月×日送门诊并骗入病房住院治疗。入院躯体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精神检查:神志清楚,接触被动且欠合作,患者进病房时大声对陪送的家属和老师嚷道“我没病”,“你们这是害我”,后经医生和护士耐心解释和安慰,患者同意更衣并渐安静合作。患者对医生讲,老师和同学开始对自己都好,摸底考试后突然觉得他们变了,他们在背后议论自己,眼神也不对头,听不清他们讲什么,但肯定是在说自己,是嘲笑自己。回家后还能听到他们议论的声音。问关上窗户,拉上窗帘是不是好些,患者称“没用”,不仅没用,“开空调时还能在空调声里听到说自己的声音”,“我大喊大叫是让他们别害我了”。问为什么不吃父母做的饭,称“没吃就能嗅到一种怪味,很可能是他们给我下药了”。患者还称,自己的一言一行被人控制了,还有人能拨自己的生物钟,自己感觉时间特别慢。交谈时患者不时冷笑,称“你们不信吧,这可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