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阶级:地主阶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
(2 )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 制度。局限性: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3 )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钏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