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A.SS配伍<SS处理
B.MS误差<MS处理
C.MS=MS配伍+MS误差+MS处理
D.SS>SS配伍+SS误差+SS处理
E.SS=SS配伍+SS误差+SS处理

答案

参考答案:E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蜜蜂的“冬季俱乐部”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的季节,蜜蜂四处飞舞,天天忙碌不息。然而冬日里蜜蜂都到哪里去了?它们是怎样度过严冬的呢?

冬季是蜜蜂的休闲时期。蜜蜂是变温动物,没有冬眠的习性。作为个体,它无法维持必要的体温。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改变而起伏。

一只蜜蜂无法度过严寒的冬天,一群蜜蜂则不同。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来抵御严寒。作为一个机制健全的社会自控群落,蜜蜂具有战严寒抗冰冻的整体实力,因为它们有自得其乐的“冬季俱乐部”。

“俱乐部”在每年初冬时节开始运作。当外界气温下降,巢内温度低到13℃时,蜜蜂们在巢内互相靠拢,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形成一个由蜜蜂的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球体最外面的一层是工蜂,它们拼命地煽动着翅膀,像厚厚的衣服一样阻隔着外面的寒冷。在这样严严实实的“包裹”之下,里边的温度保持在13左右,舒适如春。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的温度最高仍可达到24℃左右。

为了抵御寒冷,产生更多的热量,蜜蜂只能加快新陈代谢。它们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蜂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蜜蜂则向外转移,不停歇地爬来爬去,经常与外面的工蜂交换岗位,如此反复换岗,从一定程度上也调节了蜂团的温度,使得蜜蜂家族安然度过寒冬。那么越冬结球期间它们又是怎样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由外向内的互相传递得到食料。这样,外层的蜜蜂保持为一个动态稳定的隔热层,使里层的弟兄们免受风寒之苦。

蜜蜂的幼虫每天要接受“保姆”给予的1300多次喂食,从而获得了丰厚的热量。但幼虫无法在单个的巢房中独自越冬,为了使“育婴室”内的温度不低于35℃,工蜂以密集的聚会形式,结成严密的绝热层,以血肉之躯保全幼蜂免受严寒的侵袭。倘若如此这般还达不到升温的目的,工蜂就像抱窝鸡那样,振翅飞舞,使蜂房迅速升温,确保幼蜂的越冬安全。

蜜蜂正是依靠这“冬季俱乐部”来度过寒冷的冬天的。

——选自《自然科学》,有删改

小题1: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以抵御寒冷,蜜蜂须多吃蜂蜜,加强新陈代谢。除此之外,蜜蜂还有哪些办法来保持蜂团的温度?(3分)

小题2:“在这样严严实实的“包裹”之下,里边的温度保持在13℃左右,舒适如春。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的温度最高仍可达到24℃左右。”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3分)

如此反复换岗,从一定程度上也调节了蜂团的温度。

小题4:仔细阅读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蜜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4分)

(材料一)一群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大批的工蜂和少量的雄蜂组成。它们的形态和职能各不相同,它们分工合作,互相依存,正像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乃至一个国家一样。

(材料二)蜜蜂酿的蜜自己吃的很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

材料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摘自任文使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