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M市下辖两区七县。M市刘市长为迎奥运力D强环保整治力度,决定到基层进行调研。于是,秘书小张找到市政府王秘书长请示。王秘书长认为,去河东县比较好。一是路途比较近;二是该县张县长是刘市长的老部下,比较熟悉。刘市长听说要到河东去,也欣然同意,说好久没有见到小张了,去顺便看看曾经的老部下在基层干得怎么样也好。河东县张县长接到通知后,立即找县环保局长进行部署。一是安排县内重点企业红光造纸厂立即启动环保净化设备。二是要求采石厂和小煤矿全面停产。几天后,刘市长带领市政府王秘书长、环保局长等一行直奔河东县去调研。河东县政府组织了一百多名机关于部,在县委县政府大院热烈欢迎。然后,到办公楼内视察了一圈,最后到会议室听取汇报。张县长还特意提到,为了帮助县一家原先污染比较严重的红光造纸厂搞好污水处理,还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支持该企业1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听完汇报后,市长没当场表态,说还要到基层看看情况是否属实再说。午餐后,一行人下去调研,经过农贸市场时,市长下车看了看,发现当地特产的鲤鱼没有卖的了。于是就问该县张县长。张县长回答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那样的鱼没人吃了。在一旁的该县环保局长心里想,河都污染了,哪还有鲤鱼啊!到了红光造纸厂后,厂长把企业情况进行了介绍。在参观污水处理设备时,张县长还特意喝了一口净化完的水。对此,刘市长很满意,当场交代随行人员要拨给造纸厂50万元,以资奖励。去采石厂和小煤矿时,一看厂区外观都非常好,时间也有点儿晚了,张县长就建议不下车看了,以便节省时间,多看几家。这样看过几家后,市长非常有感慨,认为这几年该县工作没少做,环保工作成绩不小。张县长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但心里也感到不是个滋味。调研回来五天后,秘书小王将调研报告交到了市长手里,市长看后表示同意,并签批:“市委书记,我们一行到河东县调研,感觉几年来该县环保丁作做得不错,取得了成绩,有些经验值得推广。”又过几天,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污染问题,河东县不断有群众 * * ,而且还堵了政府的大门,有的 * * 群众还抬着被河水污染致死的鲤鱼来。消息报告到市领导,刘市长陷入了深思!问题:

(1)请指出这次调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

参考答案:①调研目标选择缺乏客观性、公正性。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选择河东县,主要是根据距离和领导问的关系来决定的,不具有代表性。 ②调研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调研实践中,因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浅尝钒止的问题屡见不鲜。有的满足于听个汇报、看个现场、开个座谈会,美其名曰“听看议”;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前呼后应,讲求场面热烈,自我感觉“深人群众”。单调的、乏味的、漂浮的调研方式,堵塞了多侧面、多层次掌握材料的渠道,难以取得科学的调研成果。 ③调研信息不够透明,缺乏准确性。准确的信息是科学调研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信息不够透明。有的调查对象,因局部利益,汇报材料要么遮遮掩掩,要么粉饰太平;更有甚者,因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增加了调研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导致调研信息失真,调研质量不高。 ④调研结论有失客观,缺乏科学性。客观、公正的调研结论是科学调研的关键。在调研过程中,有的调研者只调查不研究,浮在面上,满足于感性认识,甚至凭主观臆断;有的将调查对象的汇报材料改头换面,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有的奉行“拿来主义”,东拼西凑,勉强成篇;还有的搞功利性调研,要么评功摆好,要么怕“捅娄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偏离科学轨道的结论必然误导决策。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因个人争端而引起纠纷,但不同社会中的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却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们对一般的民事纠纷采取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是调解而非诉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调解生成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由四个要素构成: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其中,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构成了后世“调解”传统的主要支柱,而由此衍化出来的“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更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同时又有某种“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这样,它就必然强调全社会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和睦、互助和协调。

  孔子阐述了他极其温和的政治法律思想,包括重视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以及重德轻刑等主张。正是这种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的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和具有“仁道”色彩的诉讼原则,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调解”传统。因为,相比较于官僚的判决来说,调解(不管是乡邻亲族调解,还是州府县官们亲自调解)总要显得更富于原始民主和人际温情,也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由是观之,孔子的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以及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对于以“合情合理”“合乎道德”(而非“合乎法律”)为首要标准的调解无疑是个极大的理论和思想支持,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虽然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度为调解制度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正是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使得调解不仅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而存在,而且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面对各种解决纠纷的可能方式(尤其是诉讼),调解不但是全社会公认的最佳手段,而且成为一种衡量普通百姓和官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样,调解便逐渐积淀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选择调解成为人们经过内化而生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在历史上长期延续,即使在当今“个 * * 利”,为本的现代社会,调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能说与儒家仁学对中国人心理情感的塑造和培养没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仁学不仅是调解的思想文化基础。而且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基础。(节选自高航《中国传统文化与调解的契合》)

1.下列对文中“仁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这四大要素,成为仁学的整体特征。

B.仁学体系使整个社会不仅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还有“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

C.重视教化、重德轻刑、反对不教而杀等主张是仁学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D.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是仁学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内容。

2.下列有关“仁学”与“调解”的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血缘关系、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这些仁学的要素构成了调解的主要支柱,也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B.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民间的和官府的调解传统。

C.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和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从理论和思想上支撑了调解,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孔子的仁学是调解的思想基础,而由于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调解便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的影响。

B.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强调全社会都要注意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应有的秩序和关系。

C.由于调解已成为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所以就连古代的官府对那些诉讼案件也主要采取调解而非判决的方式。

D.调解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积淀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即使在现代社会,调解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