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小题1: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根据文意,结合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答案

小题1: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

小题2: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庸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意思对即可)

小题3: “明月清风”是指“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意思对即可)

小题4: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人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结合全文理解3分,联系现实谈看法3分)

小题1:

题目分析:仔细阅读第一段,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点题,议论人应该有一种怎样在生活态度,而是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这应该是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 因为散文开篇的作用往往是:1、如果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如果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3、如果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4、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意的理解。其中含有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人生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精神和物质。 作者认为一个人过于看重物质生活,将所有事物都物质化用利益衡量,那么这个人就庸俗的无可救药,如果社会中的人都是这样的人,社会也是冷漠死板的。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考虑句子的意思。

小题3:

题目分析:从文章的整体看“清风明月”应该是指 “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状态。代表们高层次的生活追求。这样“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即标题中含有了作者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散文标题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为开放类试题。要求根据文意的理解,写出自己的启示。答案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句子的理解,二是联系社会现实。对句子的理解为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人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这里强调和是精神生活的重要,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重要。联系社会现实为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应该指出当今社会的弊端,而且要指出补救办法。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恪守人格尊严 追求人伦和谐

张岱年

①中国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性,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来,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②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来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

④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⑤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看来确实相悖。但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⑥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小题1:根据文意,说明“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的具体含意。(6分)

小题2: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从全文看,“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应该如何处理哪几方面的关系?(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