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8分)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的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面,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亦称大明寺)前头, 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线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俗称中圣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 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木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

小题2: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指出文章第四段所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4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2分)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铺垫。(2分)

小题3:(1)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写出超山梅花之多(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梅花之白之多。(3)使用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超山梅花之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4:(1)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相呼应。(2分)(2)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们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2分),意在提醒镇上的人们也应尽心尽力的维护和爱护梅花,意在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C项错在处处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文中并非处处体现。D项错在先叙述后议论,应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小题2:

题目分析: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现代文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本题在回答时可根据题干限定的答题区域结合第一、二段内容思考。第一段是写现代超山的地位,而第二段是写古代超山的地位。从内容慨括中可得出作者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再思考对比的作用应不难得出突出超山的地位,为下文写超山梅花做铺垫的答案。

小题3:

题目分析:判断修辞手法关键是各种修辞的特点,判断出修辞手法后一般应对该种修辞的使用效果进行鉴赏。“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香气能传十里自然是夸张的修辞,突出超山梅花香的特点;“自然自成一个雪海”把花开的景象比作是雪海,当然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超山梅花数量多,颜色白的特点;最后再将超山梅花与罗浮的仙境对比,突出其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结尾语段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含蓄蕴藉、或表现作者的情感。本题可从超山梅花与塘栖镇的联系思考解答,它们的美应是相互的。

问答题

(1)某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居民饲养宠物的多了起来,但相应的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养狗所带来的问题较为突出,成为该市进一步发展中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据该市媒体报道,仅今年头三个月的不完全统计,该市已有28 人被狗咬伤。在这些狗咬伤人的事件中,事主为此与狗的主人发生纠纷经派出所或街道居委会调解的有21 起,邻里之间为此发生激烈冲突的占其中的三分之一。(3)4 月6 日有几位市民联名给报社写信,反映他们居民楼附近的平房户有的人家养狗,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吠叫不止,吵得人们无法睡眠。此事虽多次向街道居委会反映,但至今没能得到解决,希望能够有人出面管一管,制止这种扰民现象。(4)4 月26 日,该市电视台就市民养狗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项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包括街头行人、小区居民、学校师生、机关干部等。陈一强(市某中学教师,市政协委员):目前本市居民养狗成患,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而且对养狗数量不加节制,势必影响本市形象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本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议将本市居民养狗纳入法制轨道。张鸣(市某机关公务员):该市北湖路一带的城乡结合部已经自发形成一个非法宠物交易市场,无人管理,秩序混乱,个别狗贩子欺行霸市,群众怨声载道,希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管起来。(5)该市日报5 月6 日发表了一组署名文章就养狗问题开展讨论,意见不一,归纳起来大致 如下 有人主张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禁止居民养狗,郊区也应限养。因为狗的数量无限度增长,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而且狗也要吃喝拉撒睡,进而增加物资供应、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压力。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市容卫生、人身安全,甚至交通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有人认为对动物的热爱说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们生活情趣发生的可喜变化,饲养宠物不仅反映了本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反映了本市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鉴于本市人口规模不大,养狗数量即使增多也是有限的,不会泛滥成灾。而伴随着养狗户的逐渐增加,有关的需求会日益增长,相关的生产、供应、交易、服务等行业就会获得长足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渠道,刺激城市建设的发展。三、申论要求

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对策建议,并加以分析论证。要求:所提对策建议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论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 字左右。(此题80 分。其中对策建议占30 分,分析论证占50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