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大诰》,《鱼鳞图册》,《赋役黄册》

答案

参考答案:《大诰》:是洪武中后期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共236条。其书并非抽象性的法律规定,而是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和凌迟、枭首等重刑案例,辅以明太祖本人的训导之辞,成为一部集重刑恫吓与宣传说教于一体的特种法典。《大诰》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明太祖用重典治乱世的施政思想。
《鱼鳞图册》:即明朝的田亩清册。
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状况,按“随粮定区”的原则,以税粮一万石为一个编制单位,称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每区的土地经过丈量后绘制成图册,册上载明各户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田主姓名。因图状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政府按册向田主征收赋税。《鱼鳞图册》出现于南宋,洪武前期,曾在江南部分地区推行。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与《赋役黄册》相印证,两者互为补充,是明初调整赋役和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对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赋役黄册》:即明朝的户口册,每10年更造一次。
明初,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府县建制黄册,方法是以110户为一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者10人为里长;其余100户分编为10甲,每甲之中推一人为甲首。10甲编定次序轮流服役。在建立里甲组织的同时,政府编造了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和资产数。鳏寡孤独者附于册后,不派徭役。里长把全里清册呈报给县,县、府、布政使司亦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由于黄册是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因此又称赋役黄册。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