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甲,男,22岁,大学生。
某乙,男,21岁,大学生。
某甲与某乙系邻居,相处很好。某乙因与同班同学某丙发生争执,对某丙怀恨在心,产生杀人意念。为此,某乙暗中购买了小刀一把,藏在身上。某日,当某乙得知某丙到另一同学家玩,遂决意动手杀某丙。但因怕自己打不过某丙,便叫某甲帮忙“打某丙一顿,出出气”,某甲考虑到与某乙的朋友关系,答应了某乙的要求。两人埋伏在某丙回家必经的小路上。当某丙路过两人埋伏处时,某乙首先跳出扑向某丙,与某丙扭打在一起;某甲随后也扑向某丙,并将某丙拦腰抱住,重重地摔倒在地,致其头部撞地昏迷。某乙趁机掏出刀子,对某丙胸部猛捅一刀。然后,某甲与某乙一起逃走。某丙因被刀刺中心脏,流血过多不治身亡。经法医鉴定:死因系心脏被锐器刺中大出血所致。
试分析:某甲与某乙应当构成什么罪说明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某乙的行为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某甲的行为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
(1)某乙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用刀刺某丙心脏要害部位的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死亡的结果。
(2)某甲的行为只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其主观上不具有杀人的故意而只具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将被害人“拦腰抱住,重重地摔倒在地,致其头部撞地”的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受伤昏迷的结果。
(3)某甲不应当与某乙构成共同故意杀人罪,因为两人缺乏杀人的共同犯罪故意。某乙未将自己的杀人意图告知某甲,并且某甲也不知某乙为此而暗藏了小刀。因此,两人的犯罪故意内容不同,应当按照各自的犯罪故意分别定罪。
民法学

实验题

(6分)蕲春实验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第一组同学在向A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A中溶液仍然呈红色,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除外,用化学式表示)                     ;第二组同学做完A实验后溶液呈无色,用微观理论解释A中溶液变为无色的反应的实质是                                     

(2)第三组同学做B实验用于确认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前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B实验全过程的操作及现象是:

步骤现象
第一步:                        气球胀大
第二步:                        气球又缩小至原来状态
 

(3)请写出气球缩小至原来状态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束后,小军将以上同学做的A、B两个实验的废液均倒入同一个大烧杯中,观察到混合后的废液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大烧杯的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酚酞除外)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废液,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如图2为同学们根据部分实验现象绘制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只有沉淀产生,溶液仍然为红色,则废液中的溶质为         ;如果观察到有沉淀产生,溶液仍由红色变为无色,则废液中的溶质为            

单项选择题 A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