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重庆行政许可法考试 207名公务员舞弊得0分 重庆市人事局教育培训处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今年6月下旬举行的市级机关《行政许可法》考试中发现有207名公务员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他们都被判零分,并接受自费重新参加培训和考试的处理。 据了解,6月19日和20日,重庆市人事局组织市级机关1.1万多名公务员参加《行政许可法》考试,考试方式为开卷。试后,除4人考试成绩未达60分的及格分数线外,出现了多达207份的“问题”试卷,其中205份试卷答题内容的相同率为99%,有的试卷字迹明显同属1人,还有2份试卷是用复写纸答的。 教育培训处负责人认为,《行政许可法》是我国新近实行的一项重要法律,对公务员来说尤其应该掌握其相关知识,在这次考试中竟然出现如此现象,所以要严格对公务员的评估工作纪律,切实做到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禁弄虚作假,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据分析,这次考试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试卷,其原因在于,一些公务员认识不到位,认为《行政许可法》考试不重要;有的单位购买教材较少,没有做到每人1册,考生没有资料可供复习。 据了解,重庆市人事局让这些违规的公务员吃了“鸭蛋”,同时还进行了相应处理:当事人当年不能参加评优,调资晋级推迟1年。《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考试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凡考试、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或取消考试考核资格者,必须自费重新参加培训和考试。 ――重庆日报 考试作弊缺课严重 浙江省委党校32名干部得零分 正科级干部郭先生来电:浙江省委党校的学风考风越来越好了。7月份,党校函授学院贴出一纸白榜,32位同学因考试作弊或缺课严重作零分处理。处理这么严肃,以前想都没有想到。 记者了解报道:郭先生去年开始到党校学习,原以为拿张文凭总是件简单的事。上了一个学期,他就感觉自己想得太轻松了,党校绝不是混文凭的地方,上课认真不说,考勤也相当严格。学校规定,面授缺课超过1/3者,不准参加该课的期末考试,只能补考;旷课超过1/3者,取消该课期末考试和缓补考资格。他说,他早就想给85100000打电话,前几天看到那张白纸,终于忍不住了。 昨天,党校函授学院上百名考生考完了这个学期的最后一门,也许贴在教学大楼入口处那张白纸起了威慑作用,秩序井然,没有一人作弊。“党校的考风考纪一年比一年好。”学院院长杨仲林笑着说:“这三四年我们一直狠抓学风考风,一发现有作弊行为肯定零分处理,立即张榜公布,到那时谁来电话说情都没用了。” 由于学生都是党员干部,刚开始真刀真枪抓考纪还真有一定难度。党校的人都还记得这件事:一位干部考试抄袭,被老师发现后他解释,前段日子参加抗洪,实在没时间复习。老师虽然敬佩他是抗洪英雄,但还是给了零分处理。正是这样,学生中作弊人员逐年减少,2000年函授学院入学考试,抓到71位作弊者,去年55位,今年40位。 杨院长说,党校不是混文凭的地方,还要更好地加强学风建设。 可以提及的是,为了给这些“鸭蛋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学校在白榜上公布的是他们的班级和学号,而掩去了他们的姓名。学校希望他们能引以为戒,通过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 ――中国青年报 职称外语考试 鹰城四千人参加三百多人作弊被抓 昨日,记者从市干部考试中心了解到,在4月11日举行的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中,我市有352名考试作弊者被查处。 这次统一考试,我市共有4314名考生参加考试,为我市历年来参考人数最多的一次。有352名考生因找人替考或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被捉,这些考试作弊者的考号和姓名已在市干部考试中心公布栏中公开向社会公布(考试中心也希望社会各界对漏查者进行举报,通过核对笔迹查证)。其中找人替考者除取消考试成绩、3年内不得报考各类人事考试之外,考试中心还将把找人替考者和替人考试者通知其所在单位。据市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保证这次考试的严肃、公正,市干部考试中心加大了监考力度和对找人替考者的查处力度,除对一些严重违反考试纪律的考生进行当场处理外,对考生在考场携带、使用的通信工具进行了收缴登记,还要求填写备查表的可疑人员到考试中心核对笔迹。 ――平顶山日报 思路引导 该给定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地方对干部考试作弊从严处理,此举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干部考试作弊,这与一个普通学生考试作弊有着本质的不同。干部考试作弊其实是腐败现象在这一领域的一个反映,也是干部诚信缺失的一个表现。在完成这套题目时,切忌不要就事论事,一定要有升华和提炼。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禁租返校令只宜是过渡 教育部下发了“原则上不允许大学生擅自在校外租房居住”的相关通知之后,大学生的住宿选择问题一时间成为热论焦点。其中广东省教育厅雷厉风行,以更严厉的措辞宣布“禁租”,勒令在外租房者限期返校。毫无疑问,广东毗邻港澳,经济活跃,年轻人思想开放,大学生在外租房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当事人更是习以为常。此番乍逢雷霆禁令,大学生不解之余更有不信,纷纷断言“禁租令”肯定流产,但省教育厅却预先告诫:“政策出台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即便是强迫也要执行下去!”对于违规者,甚至将不惜开除学籍。双方的针锋相对,更加剧了事态的热度,也足以促使我们来思考这其中的问题。 毫无疑问,“禁租令”出台,激烈反对者有之,但激烈支持者也不在少数,他们对于教育部提出的种种考量――学校管理与学生安全――心有戚戚焉。然而,这本意在于关怀大学生成长的举措,却基本上不能获得大学生自己的鼓呼,学子们甚至认为,当下的校园宿舍质劣价高,教育部门强制学生作惟一选择,实在有以“霸王条款”谋产业垄断之嫌。对于学校的“好意”,他们也多异口同声地以自己已经成年而敬谢不敏。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垒,像极了家庭里一对父子在特定时间段的代沟分歧与暴力解决。当孩子还小,事事惟家长马首是瞻,这样的局面不会出现;当孩子长大立业,家长最终也放心现实,矛盾也多半会消解;而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一方有权威,另一方要自由,紧张感便无处不在。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在目前这个时段发生这样的争论,其实也正有类似的逻辑:过去完全不必教育部门专门下令校外禁租,因为彼时的大学生很听话,都乖乖地住在学校几乎免费提供的宿舍里;举目前瞻,以国际经验为师,也基本上可以判断,大学生的住宿选择最终也将是开放的――就像美国大学的通行做法,大一的新生被要求住校,而一俟升级,便另谋住宿,将低价的校内宿舍腾出给新生。不过这种既体现了管理,又规避了谋利之嫌的制度,却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教育产业已经发展到不再是惟利是图的层次;二、大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已经得到良好的体现与保证。不具备后者,有权威的一方面有理由限制自由,而不具备前者,求自由的一方面有理由质疑权威。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就恰恰如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改写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过去那种准军事化的隶属意识与秩序已经结束,大学生走出宿舍租房居住正在形成潮流,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这种选择,又因为种种佐证而被权威者视为逃避学习、贪图肉欲的放纵,而成为主流社会不可坐视不管的精神文明危机,于是借权威加以限制便成为当然。 不过时光不可倒流,旧道德也不可新生,教育部的禁租返校通知,也不能再将今天大学生的自由气质塞回昨日的校园管制的瓶子里。如果教育部门真的决心以铁腕破局,则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的主张与命令,客观上也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与现象。以最大的善意而观,我们能够期待的,是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政府可以赢得可能的时间,一方面改善校内的住宿条件,以真正物美价廉又安全的市场要素来赢得大学生的芳心,另一方面则也要尽力改善大学生的校外生活环境以及积极培育年轻人的自我负责意识与能力,为最终结束权威与自由的冲突做好准备。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与能力,终究不是关在笼子里就可以造就的,正如要学会游泳,到底还是要跳进水里去。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部的禁租令,应该只是个过渡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