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     高维生

他身背画架,提着装满了画笔、调色板和油彩的画箱,又一次出发了。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他感到坚实和幸福。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风情,更多的是热爱。

19世纪的伊萨克·列维坦,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风景画家”,他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画家。列维坦忠诚地记录了大地上的事情,一座木桥面,一条河流,一片草场,一只丢弃的木船,一个歪斜的十字架,一株桦树,一朵乌云。这些平常的景物,透过列维坦苦难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爱意。这样的情感,像山间渗出的泉水,一滴滴,一片片,形成了湍急的河流,在辽阔的土地上奔流。当他支起画架,面对大自然一草一木,怀念和回忆,过去和现在交织一体。一支画笔,一起一落,在绷紧的画布上留下了博大的痛苦的思索。贫困的童年生活,像一笔厚重的财富存在生命的银行中,影响了列维坦的一生。忧郁研磨的颜料,融入列维坦的画中,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不论是乡村的蜂房,夕阳中的村庄,孤独中的小木桥,寂寞的教堂,列维坦让它们暴涨出诗意的生命。在给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一封信中,列维坦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

伏尔加河养育了列宾,也哺育了列维坦,给了他丰富的伊苏养分,他很多题材表现了母亲河的一情一景,一朝一夕。列维坦的生命之树深扎在大地上,展现性格,他不是谁。是伊萨克·列维坦。一个人拒绝和时代的潮流合作,专注自己的艺术天地,这需要勇气和力量,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1884年,23岁的列维坦首次参加巡回画派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1891年成为它的会员。列维坦在大地上奔走、写生,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拿相机拍下一些景物,回到画室机械地加工,东移西凑。一座村庄,一处庄园,一条河流,一朵云絮,有着自己的精神背景,传说和朴素的大自然不可能复制。情和景交融的氛围,深藏一种复杂的东西,这里有爱和欢乐,有痛苦和绝望。这是普通的小河,三根剥皮的原木,漫不经心地搭在河上,桥的另一端是在泥泞的土路上铺了一段木板小路,伸向远处的林中。乡村的人,从桥上来来往往。列维坦根据古老的传说,创作这幅画作。1892年,31岁的列维坦在一所庄园里作画,在夜晚,享受一潮潮扑来的草香味,听虫鸣,听古老的故事。传说化作精灵,飘荡在园子的角落,像清晨的露珠打湿了画布,滴在调色盘上,列维坦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深渊旁》。看过画的人,被夕阳中的光线和静静的河水震动,一株株簇拥的树中,似乎传出一种声音,循着声音,沿着木板路人们走向远处的树木中。1892年,列维坦创作了《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这幅画让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落泪,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条路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太普通了,但它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接通的前方是西伯利亚寒冷的、潮湿的矿井,那里是人间的地狱。1825年,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就是从这里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大块大块的阴云,遗弃的路标,在血和泪冲刷的流放路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列维坦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和良心。   

漫长的冬天将要结束了,乘着雪橇悄悄地远去,春天是诗人和画家笔下常现的题材。俄罗斯的一位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写道:“二月。该弄点墨水来哭泣,/和着泪水写二月的悲歌,/这时那踩得直响的稀泥,/闪出一派黑油油的春色。”俄罗斯的春天,少了冬天的粗犷,多了一些浪漫的诗意。列维坦送给春天的礼物是《三月》,雪后清爽的空气,有了一股春的味道,列维坦看到了明天,桦树重新披上新鲜的衣裳,大地野花烂漫,春天的希望让列维坦兴奋。列维坦对人民充满了关爱,他在想守林人经过旅途的跋涉,终于回到家中,脱下笨重的大皮袄,坐在壁炉前,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

列维坦的画作,对俄罗斯深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上,发一些小情感的抒情。他驮载了太多的民族的和生命的重量,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列维坦画集》,列维坦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

小题1:“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两句话中,“质的变化”“思想”分别指什么?(4分)

“质的变化”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通过对传主自身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人物传记的重要表现手法,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对表现列维坦的作用。(4分)

(1)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

(2)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

小题3:传记通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的主要内容却不在这里。本文的写作重点有哪几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小题4: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列维坦的创作观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家的创作上。请以你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为例,阐述这种创作观点。(不少于60字)(6分)

答案

小题1:“质的变化”指融进了深深的爱意;“思想”指作者对十二月党人的同情与赞美。

小题2:(1)这是列维坦的心声,充分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创作主张。(2)突出了列维坦追求真实自然,反对机械拼凑的观点。

小题3: 本文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列维坦作画的过程和画作的内容。因为本文放在《列维坦画集》中,需要向读者介绍列维坦的绘画主张,所以不同于一般传记。

小题4:像列维坦热爱大自然、描画大自然一样,文学家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细致地观察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如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他眷恋北平文化,热爱那里的人民和生活,所以创作了大量反映北平生活的作品。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把握。这里“质的变化”和“思想”应该是指列维坦画作中带有的某种情感。结合文中相关段落,分析上下句可以得出答案。“质的变化”指融进了深深的爱意;“思想”指作者对十二月党人的同情与赞美。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意的理解。(1)明显属于语言描写,揭露画家内心世界的感悟与爱,“爱过”“感觉”等这些词语可以透出画家对自然的爱与感触。“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则是画家的议论或者叫创作主张。主张亲近自然。(2)这里表明列维坦追求艺术的真与实,追求自然的美,而不是胡乱的拼凑。

小题3:

题目分析:结合全文理解本篇写作方向内容。作者主要写列维坦画作的创作过程和画作的内容。这一点从文章的行文脉络中可以看出。至于作者为何这样写,因为这不是一般传记,而是《列维坦画集》。它重在向观者介绍画作的内容及创作过程。这样更易于观者理解画作。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作答时主要突出两部分一是对列维坦创作观的说明,即他追求艺术的真实及对生活与自然的仔细观察与细心体会。二是写出自己熟悉的作家谈对生活的体会与细心观察。

单项选择题

   SCID是一种严重缺乏综合免疫力的基因病。在每10万个新生婴儿中,可能就有一个会遭此厄运。

  SCID病是由于体内缺乏一种称为脱氨基腺苷(简称ADA)的酶所致的。这种酶具有能够破坏体内正常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的作用,使它不会在体内过多地积累起来,______①这种化学物质积累太多,______②会危害体内的T细胞,______③使人失去免疫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学家在临床上曾用从牛体中取得的ADA给病孩注射。一引进研究人员认为,比较理想的是能提供具有ADA基因的细胞复制品,从1990年开始,研究者对两个女婴进行临床试验,他们将复制的基因植入T细胞后给病孩注射。于是这些变异了的T细胞开始制造ADA,使这两个女婴获得免疫力。可是,这些T细胞仅能存活几个月。

  美国洛杉矶儿童院基因治疗组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它的更好的办法是将ADA基因植入血液的干细胞中,因为这生存期几乎是永久的,而且又是由它来产生T细胞的,去年5月和6月,研究者先后从三名新生儿的脐带中取了少量的血,并使用,种以干细胞为目标的抗体,将所需的干细胞分离出来,然后,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ADA基因植进去。

  可是,脐带血中的干细胞有两种,一种是婴儿干细胞,它只能生存6个月,另一种才是永久干细胞,在婴儿出生时,它并不活跃,ADA基因已进不去。研究者用生长素来促使这些永久干细胞活跃起来,使它也能获得ADA基因。   目前,试验还在进行,还有待于观察那些成熟的永久干细胞是否能有ADA基因。______④试验获得成功,那些患这种SCID的病孩______能真正得救。

迄今为止,研究者认为患有这种SCID病的婴儿获救的真正希望在于()。

A.使脐带血中的婴儿干细胞具有ADA基因

B.从牛体中取得ADA给孩子注射

C.将ADA基因植入T细胞后给病孩注射

D.脐带血中成熟的永久干细胞具有ADA基因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