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对应栏内。

【说明】

某企业甲进行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甲以邀请招标的方式委托了监理公司丙承担了该工程项目的监理任务,并签订了监理合同。甲又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了公司乙承担该项目的建设任务,并签订了实施合同。项目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甲要求丙在委托监理合同签订后30日内提交监理规划,丙马上组织人员投入编制工作。

事件2:某子项工程实施前,乙向丙提出了包括10项工作的工程实施进度网络计划,如图2-1所示(时间单位:天),要求监理工程师审批。

事件3:在软件开发的测试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收集了一段期间内通过两轮测试发现的缺陷数据,并画出了直方图(如图2-2(a)、图2-2(b)所示)。

请指出针对事件2中图2-1而得出的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所有节点均为关键节点 B.所有工作均为关键工作 C.计算工期为15天且关键线路有两条 D.工作1~3与工作1~4的总时差相等 E.工作2~7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相等

答案

参考答案:

A、C、E说法正确,B、D说法错误。

解析:

 

[分析]: 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通过分析项目过程中哪个活动序列进度安排的总时差最少来预测项目工期的网络分析。这种方法产生的背景是,在当时出现了许多庞大而复杂的科研和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常常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对这些项目进行组织,在有限资源下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费用下完成整个项目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样 CPM就应运而生了。 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只有项目网络中最长的或耗时最多的活动完成之后,项目才能结束,这条最长的活动路线就叫关键路径(Critical Path),组成关键路径的工作统称为关键工作。由此可见针对一个网络图,“所有工作均为关键工作”的说法是错误的,B项错误。 工作的总时差等于该工作最迟完成时间与最早完成时间之差,或该工作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之差。在D项中,工作1~3的总时差=5-3=2天,工作1~4的总时差=5-4=1,是不相等的,所以D项“工作1~3与工作1~4的总时差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