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同盟,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元首政治
参考答案:伯罗奔尼撒同盟: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后期,除阿哥斯和阿卡亚外,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其他城邦都被斯巴达纠集起来组成伯罗奔尼撤同盟。入盟各邦有独立地位,但在外交、军事问题上按同盟决议一致行动。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和领袖,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凌驾于其他同盟之上,同盟的一切重大事务均由它一手操纵。斯巴达依靠该同盟经常干预他国内政,支持各邦的贵族寡头派。提洛同盟形成后,斯巴达将伯罗奔尼撒同盟变成了同雅典争夺希腊霸权的工具。
提洛同盟:公元前478年,雅典组织中希腊、爱琴诸岛和小亚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同盟金库设在提洛岛,故名“提洛同盟”。它的目的是对波斯联合作战,后来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又称“雅典海上同盟”。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库迁到雅典。公元前404年,由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雅典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前三头同盟: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集体军事独裁统治的同盟。斯巴达克起义平息之后,于公元前60年,出于政治需要,罗马的3名实力派人物庞培、克拉苏和恺撒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秘密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根据三头协议,恺微担任公元前59年执政官。公元前56年,三头在路卡会晤,弥合了同盟之间的裂痕,达成重要协议: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期限;庞培和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期满后分别担任叙利亚和西班牙总督,前三头同盟是在个人独裁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形成的少数人独裁。
后三头同盟:恺撒去世后不久,公元前43年10月,执政官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和恺撒养子屋大维在波伦尼亚附近会晤,经过协商,公开结成的政治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三头共同执掌罗马 * * ,并三分罗马西部行省。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阿非利加、西西里和撒丁尼亚;雷必达掌握西班牙。意大利为三人共管。三人的地位和权力还获得了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承认,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了名副其实的三人独裁统治。
僭主政治:即独裁统治,是早期希腊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过渡时期的一种政体形式。僭主指希腊城邦政治中依恃武力和非法手段僭越夺权的专制首领,他们握有终身独裁大权,还可将僭主之位传于儿孙。早期僭主多出身贵族,为了争取民心,往往采取有利于平民的政策,重视殖民活动并推动工商业发展。从公元前7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早期僭主政治比较盛行,阿哥斯、科林斯、麦加拉等城邦都曾出现过。早期僭主政治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促成氏族贵族衰微并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梭伦改革引起了雅典公民内部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斗争,结果公元前560年,山地派领袖庇西特拉图以武力成功地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但他的统治并非君主专制,而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温和君主专制。庇西特拉图的统治总的来说对农民比较关怀,也支持平民势力反对贵族。他继续执行梭伦的立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其政治地位,以低利贷款给农民。他把司法权集中于城邦政府,同时设立乡村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削弱贵族对地方司法的干扰。庇西特拉图注意发展工商业。他在雅典大兴土木,促进了建筑业和有关行业的发展,使雅典开始成为希腊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中心。他还注意提倡文艺。总之,庇西特拉图掌权期间雅典的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元首政治:是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在政治上的过渡,实际是罗马帝国之始。屋大维相继战胜政敌之后,成为罗马唯一的全权统治者。由于共和制的影响和维护共和制传统的势力依然存在,所以在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中屋大维并未立即采用“君主”的名义,而是采用“元首”的称号进行统治,这种统治形式称作“元首政治”,它一直保持到前期帝国的结束。
元首制尚不属于绝对君主专制,因为元首的权力从理论上讲来自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而其元首原则上不能世袭。但就屋大维在罗马的实际权力来看,元首政治本质上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