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年要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2006年第一次全国安全生产视频会上如是说。刚刚过去的2005,着实让这位履新不足一年的新局长很“上火”。尽管国家下发了针对安全生产的《特别规定》和《紧急通知》;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尽管强化了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加大了煤矿事故查处力度,但安全事故依然频仍,并呈现出“三多一怪”的特征。所谓“三多”,是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多;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多。这三类事故分别有 2539起、134起和17起:死亡人数总计9690人、3049人和1200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在二00五年密集出现。一年间,共发生了辽宁阜新“2.14”瓦斯爆炸事故、广东兴宁“8.7”透水事故、黑龙江七台河“11.27”爆炸事故和河北唐山“12.7”爆炸事故四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此类事故最为密集的一年。所谓“一怪”,是指事故类型多样,很多事故在以往发生的概率都很小,有的甚至是闻所未闻。如四川省成都市一在建隧道发生瓦斯爆炸、吉林辽源市中心医院发生特大火灾事故、黑龙江巴彦淖尔市运通公司一客车掉入深冰沟等,都是以往极为罕见的事故类型。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安全事故高发期”,并认为这一“高发期”的来临具有历史必然性。言下之意,“天灾使然”的意味相当浓厚。但仔细分析,人们发现将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祸”似乎更具说服力。安全措施无法真正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问题严重,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一些地方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等都是安全生产领域的“硬伤”。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产品需求过旺,煤电油运绷得过紧;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欠账较多;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而教育培训滞后以及事故背后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安全工作的压力。展望2006,李毅中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虽然目前国家已经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煤矿“两个攻坚战”的深入开展和其他行业领域重点整治的启动,将对安全生产工作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安全问题的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要彻底改变“三多一怪”的事故态势,推动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2.2005年2月14日15时01分,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阜矿集团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3.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是一个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国家,同时也是矿难大国。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但中国的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最让人痛心的乃是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的数据。4.2005年11月14日13日13点40分左右,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处理一堵塞装置不当发生连续爆炸。截至发稿时,已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5.新华社贵阳2005年11月22日电(记者刘文国)18日晨发生瓦斯爆炸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乡沙沟煤矿事故抢险工作22日结束,事故共造成“名矿工死亡。沙沟煤矿是18日晨6时50分发生瓦斯爆炸的,事故发生前,当班工人共有25人下井,事故发生后,有9人安全升井,有16人下落不明。6.新华社石家庄11月21日电(记者王民)记者从邢台远大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指挥部了解到,自20日上午7时7名遇难矿工遗体升井后,经过抢险队员的连夜搜救,截至21日凌晨4时20分,另外7名被困矿工遗体全部找到。至此,邢台远大煤矿“11.19”透水事故14名被困矿工全部遇难。7.呼和浩特2005年11月12日11月11日17时30分,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巴音赛煤焦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时井下共有19人。截至记者发稿时,已发现5名矿工遗体,还有3名矿工被送往医院抢救,其余 11人仍被困井下。乌海市乌达区巴音赛煤焦有限责任公司共有3对矿井,属乡镇煤矿,这次爆炸事故涉及两对矿井,年生产能力均为3万吨,有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已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未发放,屑停产整顿矿井。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矿难的背后 深层次来说,矿难频发的背后透露出我国煤矿经营机制、能源工业如何新型工业化、国家能源需求等三方面战略性问题。 首先,煤矿经营机制有待理顺。据报道,2005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飙升,9月份原煤涨幅高达40%,而供暖季的到来,令原本高位运行的煤价更是涨势惊人。煤炭价格一路上涨,煤炭行业持续处于卖方市场,刺激了煤矿的超能力生产。2004年我国原煤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与之相伴的是: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他们采取的是杀鸡取卵的方针,资源的破坏、矿工的死活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不从根本上改革煤矿经营机制,矿难仍将频频发生。 其次,矿难频发涉及能源工业如何新型工业化的问题。有专家指出,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已经普遍到了50岁的“高龄”,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但由于煤炭能源的紧缺,这些老迈的国有煤矿仍然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孙家湾煤矿就是一个典型的高龄煤矿,但在2003年,矿里却提出了“小矿要有大作为”的口号,煤炭生产量超越了年产150万吨的设计能力。一方面是安全设施的普遍简陋和技术的严重落后,另一方面又在严峻的形势下进行“突破”生产。从能源工业的新型工业化理念出发,要求对能源开发保持高度的谨慎态度,实行保护性限量开发。应该杜绝这样一种现象:超限开采、乱开乱采、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超负荷经营。同时,建立生命优先的能源企业生产原则,对达不到现代化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停产改进。 最后,煤矿矿难频发的背后是经济发展对我国能源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一次次警钟。我国煤炭产量世界第一,煤的消费占了能源总量的74%。据报道,每增加1美元GDP,中国所耗能源为世界平均量的3倍、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对煤需求大,要求大量采煤,而大量采煤就带来在没有技术改进的情况下高密度开采,从而导致矿难频发。如果我国能源科技没有新突破,能源紧张状况还在持续,煤矿矿难频发态势将难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