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 * * 的特点及其变化。
参考答案:十六国时期的历史,以淝水之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北 * * 在淝水之战前后,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
淝水之战前,南方东晋 * *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门阀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东晋 * * 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因此士族门阀在东晋 * * 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1)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恒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实际上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 * * 的局面。
(2)经济上,东晋门阀土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
(3)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
门阀势力的扩张,导致了皇权同士族的矛盾,个别士族的专权,也导致了其他大族的不满。东晋初年,曾发生两次规模较大的内乱,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两次叛乱虽然都被 * * ,但充分说明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强大,中央获得胜利也是依靠其他士族的力量。从整体来看,东晋皇室一直难以摆脱门阀的控制,皇权同门阀的斗争以及门阀内部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淝水之战前北方 * * 的特点更为复杂。北方不但 * * 并立,更迭形势复杂,并且由于多为少数民族 *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
(1)北方 * * 众多,有的并立,有的前后相继。淝水之战前,有汉、前赵、后赵、冉魏、前凉、前燕、前秦等众多 * * 。各并立 * * 互相攻伐,北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换。
(2)北方的 * * 除冉魏、前凉外,多为少数民族 * * ,实行的是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上层分子的联合统治。各 * * 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势力对它们的态度完全视其军事力量的消长而定,强则依附,弱则叛离。各 * * 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
(3)北方各 * * 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了维持本民族在国家 * * 中的优势,多采取重胡轻汉的政策。各少数民族 * * 大都采取过杀戮汉族官吏、百姓的措施,即使胡汉联合、部分汉化后,也没有完全放弃对汉人的防范。这在 * * 职能分配、权力分配上都有所体现。民族矛盾在北方各 * * 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形势更加复杂。
淝水之战后,十六国的历史进入后半时期,南北 * * 也体现出了与前期不同的特点。
淝水之战后,东晋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出现了门阀制度衰落和中央集权的趋势。
(1)南朝时门阀士族虽仍是一个特权阶层,但已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政治上无功受禄,平庸无能;军事上,也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士族掌军权者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上,骄奢淫逸,形成了矫揉造作的“名士”之风。
(2)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也就是庶族,他们不甘心受士族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限制士族,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迅速。寒人势力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掌管机要,主要是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或典签。寒人通过参与 * * ,逐渐取代处于下坡路的士族,成为政治上的新生力量。
(3)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土族门阀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即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管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枢机构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权力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权是极为有利的,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北方在淝水之战后,重新陷入了分裂动荡的局面。各族上层分子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 * * ,除西凉外,都是少数民族 * * 。直到439年,北方才由北魏完成统一。这一时期北方 * * 的主要特点有:
(1)后期 * * 除北魏外,基本没有什么突出政绩,相反,残暴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各 * * 在攻城略地、屠戮百姓等方面的落后性表现得十分突出。
(2)各 * * 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汉化措施,尤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各 * *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向中原先进文化靠拢,至北魏时基本完成了少数民族 * * 的封建化过程。汉化的过程,同时带来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