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结合给定材料,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就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一是统一认识,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消除公车是福利待遇、身份象征的错误观念,坚决打破公车是既得利益、取消公车会影响公务的模糊认识,破除官本位思想,坚定改革信心,大胆积极探索,勇于从自身做起,为公车改革的顺利进行发挥表率作用。 二是出台指导意见,加大监督力度。建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公车管理经验,出台全国性公车改革示范性意见,在尊重地方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的基础上,对一些方向性问题做出刚性规定,尤其要规定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必须介入这项改革,以随时查处、纠正其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真正达到“改出好作风,改出高效率”的目的。 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当前最重要的是改革财政体制,建立严格的财政预算体制,推进财政法制化进程。政府部门要对财政管理部门负责,财政管理部门对政府负责,政府对人大负责,人大要对人民负责。通过这样的责任制,建立严格的层次分明的预算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公车消费预算制度,形成解决“车轮腐败”问题的长效机制。

问答题

穿布鞋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江 * * * * 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个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

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 * * 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放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

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座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企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

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