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 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1944年7月,毛 * * 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 * * 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 * * 党必须将 * * 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 * * 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 * * 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 * * 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 * * 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依据毛 * * 的论述,分析中 * * 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以及 * * 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3.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根据资料,请回答:

(1) 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阶段的特征,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答案

参考答案:

1、 ①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②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③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部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现象和本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等部分。此题不难,试题的提问已十分明确地指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第三问指出是思维方法。考生自然会再现相关原理: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或者说是概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二者又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人的思维所特有的。以上是分析回答本题三个问题的理论前提和原理准备、不是直接的答案。 ①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任何事物包括马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马的颜色),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②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伯乐的“相马经”是理性认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马”是实践,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一般理论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伯乐之子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是 “按图索骥”的方法。 ③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和升华,是人观念地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思维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重要,科学的思维方法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又体现出实践辩证法的水平,同时又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所以,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人的认识水平,为找到更多的“千里马”做好各项工作。 2、 ①毛 * * 科学阐述了 * * 主义的社会制度与 * * 主义的思想体系、 * * 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历史阶段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的辩证关系。 ②人类社会必将走向 * *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 * * 主义是中 * * 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 * * 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 * * 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 * * 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 * * 主义。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本题也是2003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新增的知识点。考查的内容来自于江 * * 同志的“七一讲话”。 江 * *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全党同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 解答本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必须指出毛 * * 的这段话科学地阐述了 * * 主义的社会制度与 * * 主义的思想体系、 * * 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历史阶段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的辩证关系。 其次,考生必须先搞清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各自所指的内容。要懂得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 * * 主义,但是党的最低纲领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最低纲领。并进而深刻领会江 * * 在“七一讲话”中所阐述的“中 * * 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一重要思想。 最后,分别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和 * * 主义的关系。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如何结合实际去看待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关系问题。考生要懂得,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的基础和前提,最高纲领是最低纲领的目标和方向。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3、 ①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备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这是根据邓 * * 理论概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等知识点的内容,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出的一道材料分析题。试题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求回答: 问题①要求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所给的资料。 1997年以前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GDP增长快,1992~1995年达到了两位数,有经济过热的迹象;B、1993年以后物价持续上涨,1993~1995年也达到了两位数,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个时期,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既要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克服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1997年以后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GDP仍保持快速增长;B、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物价持续下降,出现通货紧缩趋势。这个时期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扩大内需,抑制通货膨胀趋势,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问题②要求结合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说,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A、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各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部门、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自发发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而客观上需要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B、它也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正如资料所示,市场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总量的平衡,难以实现对全局性、战略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调节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出现经济较大的波动等。这也需要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矫正市场机制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偏差和问题,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尤为必要和重要。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