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答案

参考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丰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回答此题的关键是题干引文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首先根据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各个选项。A项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是正确的;B项“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正确的;C项“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是正确的;D项“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这是不正确的选项。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达到统一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矛盾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仅就解决矛盾的质变形式而言,除D项提出的矛盾的一方克服另…方之外,还订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而的融合——产生一个新事物。E项“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正确的。至此本题的四个正确选项完全选对了。从应试的角度来讲,不去研究题干的引文也可以。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等知识点中出现的古汉语,考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去解读,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全面学习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哲学史。题干引文是中国哲学史上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发展的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最根本的辩证法范畴是“和”,卡H反的范畴是“同”,其基础是对世界多样性及其统一性的认识。相异者相互为“它”,如水为火之它,火为水之它。“以它平它”,即会合异类之物而使之均衡,是谓谐和。会合相异之物于一处,然后乃可有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丰满、壮大,即“和实生物”。如果以同一之物相加,则所得仍旧是原来之物,没有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即“同则不继”。在题干的引文之后,史伯论“和”、“同”有很丰富的内容:从主观到客观,从自然到人,从生产实践到文化、政治、日常养生等,贯穿其中的最根本的法则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表现为杂和多的统一,只有把握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发展生产,健康身心,治理社会,国泰民安。“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四:“刚四肢以卫体”;是五:“金木水火土,杂以成百物”,“和五味以调口”;是六:“和六律以聪耳”;是七:“正七体以役心”;是八:“平八索以成人”;是九:“建九纪以立纯德”。是十、百、千、万、亿、兆:“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等等。相反,“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世界就不能发展,事业就会招致失败。要求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考研学子们熟悉这些中国哲学史的知识,真是够难的。

材料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