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6分)小明用如图甲、乙、丙的步骤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_________拉动木块,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 比较步骤__________两图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并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 比较步骤甲与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__有关,且接触面越_________,摩擦力越大.

(4) 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__________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力的大小有关.

答案

(1)水平方向匀速(1分没有体现匀速和水平不得分);

(2)甲、乙 (1分有体现甲乙均可);

(3)接触面粗糙程度,粗糙;(各1分,必须体现接触面粗糙程度,否则不得分)

(4)摩擦(或静摩擦),拉力(各1分)

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只有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所受摩擦力才等于拉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实验中是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压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3)物体之间只要有了相对运动的趋势,它们之间便会有摩擦力的存在,这种摩擦是静摩擦,静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解答:解:(1)此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是通过测力计的示数反映出来,就必须保证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当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就等于拉力.

(2)图中甲、乙两图说明的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即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故可得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并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甲、丙两图说明的是:在压力相同时,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即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故可得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原因是:物体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有运动趋势,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受平衡力,静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相等,且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

故答案为:(1)水平方向匀速;(2)甲;乙(3)粗糙程度(光滑程度);粗糙;(4)静摩擦;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目。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 * * 、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学习文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