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君言多务,若孤

B.①王曰:“。”    ②京中有口技者

C.①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②宫妇左右莫不

D.①能谤讥于市     ②而往,暮而归

2.翻译与解读。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1)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意合即可,3分]、

  (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3.(1)

①观沧海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问答题

下面是一组有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
材料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拉动因素上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下降,1999年出口形势依然极为严峻。
——摘自(1999年1月13日)《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的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若要达到199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 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摘自199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3
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实际增长15.1%,这是第一个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这期间,农村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从1985年到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年均实际增长仅0.7%,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出现了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村市场出现了新的繁荣;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又出现了减缓,由此带来了农民购买欲望不高,农村市场疲软。
——摘自方向新《农民变迁论》
材料4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和观点
(2)材料3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怎样解决
(3)联系材料1、2、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材料4。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