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每点1分,共6分)

材料:《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是一个湿地资源大国。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有      (选择填空)。

①青海湖  ②稻田    ③黄河    ④水库    ⑤海洋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等。

(3)三江平原目前有大片沼泽地尚未开发利用,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主要原因

是(选择填空)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我国粮食已相对过剩

C.石油资源丰富,保留工业用地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4)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的湿地较少,主要原因是                        

                           

(5)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

这说明湿地具有                         的生态功能。

答案

(1)C(1分)      

(2)围湖造田(1分) 泥沙淤积 (1分)    

(3)D(1分)        

(4)深居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1分)

(5)消除污染、净化水质(1分)

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1)湿地包括除大洋中心以外的所有地表有水覆盖的区域。故⑤海洋不符合。

(2)长江中下游的湿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

(3)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主要是为了保护湿地,充分发挥当地湿地的生态功能。

(4)西部地区由于位于内陆,降水少,故湿地少;

(5)材料反映湿地能吸附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综合题

(2009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期终测评)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还是口头叙说的资料,凡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9分)

请根据上述标准,标出以下四则材料所属资料的类别,然后说明理由。

第一类: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二类: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材料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

材料三:2004年12月28日,陕西省提供的《周秦汉唐文物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次大展向我们展示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大量宝藏遗珍。                              

⑴材料一:         资料,第    手资料,理由:

⑵材料二:         资料,第    手资料,理由:

⑶材料三:         资料,第    手资料,理由: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