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说明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答案:
1.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
2.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从1978年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79—1982年,主要为扩权让利阶段。当时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使国有企业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部门附属物的状况,企业也并没有被当作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来看待,因此,企业活力不强和经营效益不好的状况没有多少改变。
(2)1983—1986年,主要为利改税阶段。逐步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法律形式来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但是,由于所得税率太高,多数企业负担过重,利改税的结果导致连续两年多企业上缴的税收持续滑坡,结果使这套办法无法再坚持下去。
(3)1987—1991年,主要为经营承包阶段。把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及职工个人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职工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但是,企业行为的短期化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仍然只负盈不负亏。
(4)1991—1992年,主要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从t991年下半年起,明确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管理格局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经营机制转换进度也不理想。
从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放权让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机制转换问题。要真正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必须把改革的思路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
3.国有企业改革的反思
经过10多年来的改革,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活力已比过去大为增强,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产权关系模糊。
(2)投资主体单一。
(3)企业资产呆滞。
(4)政企职责不分。
(5)经济效益不佳。
上述现象说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实质是,从产权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都不合理。因此,国有企业不实行公司制,不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就没有任何出路。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偏重放权让利的政策性调整,转到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改革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的需要;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