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狐不暖锦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人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护铁衣冷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皮衣被子;(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3)穿;(4)沙漠

2.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 * *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

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意思对即可)

3.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4.“略”。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