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同学们对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眨方式了解不多,于是展开了一场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如下探究活动:

认知明理材料一:2011 年3 月,广东省委书记说:“广东在经济转兰过程中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广东省发改委人士也提到,广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十年增长趋于缓慢。

理解分析材料二:2011 年1 月13 日,首届“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评选揭晓: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被授予首届“南粤功勋奖”,奖励3000 万元;“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作品创作与推广团队等被授予首届“南粤创新奖”,奖励500 万元。

实践探究材料三: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学生小招,从小热爱科学和发明创造,在短短8年里,有十五项发明作品,其中七项获国家专利;60多个奖项,其中国际级金奖1个、国家级奖项16 个、省级18 个。他连续十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被推荐为广州市首届“小道德模范”候选人。

(1)材料一:说明了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做什么?这体现我国的什么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广东设立“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请探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重视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体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①广东设立。广东重奖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目的就是鼓励自主创新,激发和提高企业与个人的科技创新热情、创新动力、创新水平。在全社会掀起科技创新的热潮,从而促进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②广东设立。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客观上要求广东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全社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而设立、创新和人才的具体体现。  

(3)①材料中小招从小热爱科学和发明创造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事迹,告诉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观察,敢于质疑,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②材料中小招连续十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事迹,告诉中学生应该:维护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③材料中小招被推荐为广州首届,告诉中学生应该: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提高心理的承受力,培养积极乐观、自尊自信、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关爱社会,回报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摩,通“磨”,磨损。②胜:尽。③非常:不同寻常。④拘:被拘禁。⑤厄:受困窘。⑥厥:于是,就。⑦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被截去膝盖骨。⑧迁:被贬谪。⑨底,通“抵”,大抵。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016
词义
例句
 
苦其心志
 
衡于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文段都列举了一些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