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如图所示,一个轻质直角形薄板ABC,AB=0.80m,AC=0.60m,在A点固定一垂直于薄板平面的光滑转动轴,在薄板上D点固定一个质量为m=0.40kg的小球,现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住B点,使AB水平,如图(a),测得拉力F1=2.0N;再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住C点,使AC水平,如图(b),测得拉力F2=2.0N(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1)小球和转动轴的距离AD;

(2)在如图(a)情况下,将小球移动到BC边上距离A点最近处,然后撤去力F1,薄板转动过程中,AB边能转过的最大角度;

(3)在第(2)问条件下,薄板转动过程中,B点能达到的最大速度vB

答案

(1)设小球D距AC为x,距AB为y.

AB边水平时,根据力矩平衡得:

mg•x=F1×
.
AB
x=
F1
mg
×
.
AB
=
2.0
4.0
×0.80m=0.40m

AC边水平时,根据力矩平衡得:

mg•y=F2×
.
AC
y=
F2
mg
×
.
AC
=
2.0
4.0
×0.60m=0.30m

所以  

.
AD
=
x2+y2
=
0.402+0.302
m=0.50m

(2)设AD连线与AC边的夹角为θ,由几何关系可知θ=37°.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AD边转过的最大角度是2θ,所以AB边转过的最大角度是2θ=74°. 

(3)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1
2
m
v2D
=mg×
.
AD′
(1-cos37°)
vD=
2g×
.
AD′
(1-cos37°)
=
2×10×0.48×(1-0.8)
m/s≈1.39m/s

在转动过程中,薄板上各点角速度相同,所以

vC
vD
=
.
AB
.
AD′
vC=
.
AB
.
AD′
×vD=
0.8
0.48
×1.39m/s≈2.32m/s

答:(1)小球和转动轴的距离AD为0.5m;

(2)AB边能转过的最大角度为74°;

(3)在第(2)问条件下,薄板转动过程中,B点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2.32m/s.

单项选择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 ]了原本的限制,[ ]了原本的范围,[ ]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①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②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③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④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⑤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

文章第五段的顺序被打乱,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重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④③⑤

B.④②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④⑤③①②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