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7分)2004—2014年我国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说明上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2分)

⑵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其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什么形式?(1分)

⑶1958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出现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哪两场运动?(2分)

⑷出现上图所示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农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分)

答案

⑴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 * * 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分,任意两点)

⑵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政策要切合农村实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分,任意一点)

题目分析:(1)依据图片以及所给的注释,可以看出,图片反映的是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 * * 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为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进行改造采取的途径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1958年我国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上作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在农村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思想泛滥,这两场运动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国家是实际情况,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分析图表可以看出,凤阳从1980年开始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开始了大包干,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行,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比归纳以上三种农业政策,可以总结出制定农村政策时要切合农村实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

问答题

(14分)研究CO2与CH4的反应使之转化为CO和H2,对减缓燃料危机,减少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1)已知:①2CO(g)+O2(g)=2CO2(g) △H=-566 kJ·mol-1

               ②2H2(g)+O2(g)=2H2O(g) △H=-484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g) △H=-802kJ·mol-1

则CH4(g)+CO2(g)2CO(g)+2H2(g) △H=  kJ·mol-1

(2)在密闭容器中通入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CH4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测得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P1、P2、 P3、P4由大到小的顺序  

‚在压强为P4、1100℃的条件下,该反应5min时达到平衡点X,则用CO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3)CO和H2在工业上还可以通过反应C(s)+H2O(g) CO(g)+H2 (g)来制取。

①在恒温恒容下,如果从反应物出发建立平衡,可认定平衡已达到的是       

A.体系压强不再变化

B.H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且保持不变② 在某密闭容器中同时投入四种物质,2min时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有1mol H2O(g)、1mol CO(g)、

2.2molH2(g)和一定量的C(s),如果此时对体系加压,平衡向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第5min时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画出2~5min内容器中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曲线。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