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分)

小题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小题3: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2分)

答:                                                                       

答案

小题1:刘禹锡  白居易

小题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小题1:蕴涵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属于识记内容。刘禹锡;白居易,字乐天。

小题2:诗句的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本题要求只划一处,找大的意群停顿即可。

小题3: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赵文化

在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赵文化是一枝艳丽的奇葩。从赵襄子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从慎子说法、荀子论礼到公孙龙辩名,这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片段,总能激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站在欧亚学的角度观望赵文化的兴起,其实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精神。透视赵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变革、法治、侠义是赵文化的基本精神。刘宏勋教授从赵国的历史经验中寻觅,认为赵文化的特点包括尚贤纳谏的“人和”风范、开放争雄的方略、法德合治的国策、任侠重义的美德。这些对赵文化的特性解析,已经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

荀子、公孙龙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赵文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成为众人瞩目的研究对象。荀子曾经“游学于齐”,因此荀子的文化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健、内向、务实、严谨的“君子”型性格,二是激进、豪放、热烈、外向的“斗士”型性格。这种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体现着赵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所以,与其把荀子与荀学称为“齐学”的代表,毋宁将之称为“赵学”的代表。高海波博士借助语用学原则,分析荀子、孟子“人性”的概念,认为荀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现象主义的思路,近乎“存在先于本质”;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路,近乎“本质先于存在”。正是对“人性”定义的分歧,才导致“性善”与“性恶”的争议。这种基于比较研究的论述,加深了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赵文化虽然不等同于赵国文化,但它的成熟有赖于赵国的强盛,仅就一种文化的生存状态来说,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孙开泰先生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透视赵武灵王的改革活动,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来源于晋国新田文化,继承着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始使用大规模、正规化的骑兵,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方式,同时正确处理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关系,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宣兆琦教授透过赵文化的变革精神,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普遍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变革思想,体现在“利其民而厚其国”的政治目的,体现在赵武灵王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这种考察历史的政治视角,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宝藏中挖掘文化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董海林研究员论述赵国的兴亡,从中找出三条治国经验:改革则兴,守旧则亡;人才兴邦,庸才误国;团结兴旺,分裂必败。其中选人、用人问题,既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是国家兴盛的保证。

小题1:下列关于“赵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但它不等同于赵国文化。

B.赵文化是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的一枝奇葩。

C.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开放争雄、法德合治、任侠重义的特征。

D.赵文化的本质体现出一种荀子式的“君子”型与“斗士”型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特点。小题2:下列不属于“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的原因的一项是

A.赵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体现出赵文化变革、法治、狭义的基本精神。

B.胡服骑射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为赵文化的重要内容。

C.只有从政治的视角来考察赵国历史,才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D.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赵国,赵国的不断强盛促进了赵文化的不断成熟。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角度,引用专家观点,对赵文化的兴起、发展、成熟进行了阐述。

B.荀子虽然曾经“游学于齐”,但是却不能把荀子与荀学看作“齐学”的代表,而应当看作“赵学”的代表。

C.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理解的思路不同,对“人性”的定义有分歧,因此对“性善”与“性恶”存在争议。

D.当今地域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总结治国经验,古为今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问答题

【案例】患者陈某某,女性,44岁,有3个小孩。2年前与家人争吵后急起精神异常,表现为害怕有人要杀她,凭空听到朋友和陌生人说要杀她,看到别人在一起谈论,就认为是在讲她坏话,称她听到自己的思想被大声广播出去,称有人用红外线照她,使她头痛,走在马路上总觉得有人跟踪她,不敢出家门,给门加上新锁及关闭百叶窗,回避除了亲人以外的任何人。常常不能入睡,喉部经常感到有“一块东西”而进食困难,无法胜任工作。但她不承认有病而拒绝接受治疗。发病后第6天由家人强制送住院治疗,经过4周抗精神病药(维思通4mg/d)治疗,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维思通加至6mg/d,2周后患者病情改善,对疾病有较好的认识。出院后坚持服药6个月后停药,病情一直稳定,能胜任工作,抚育3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近1月来患者整天闷闷不乐,工作效率下降,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对周围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想看报或看电视,生活懒散,食欲减退,早上三或四点钟醒来后不能再入睡,自感很痛苦,认为自己生病拖累了家人,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但想到孩子尚小而未采取行动。今由家人伴来就诊而收入院治疗。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史:4年前离婚,个性内向。家族史:哥哥患精神分裂症。入院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尿、大便常规、心电图、胸片、脑电图、头颅CT均正常。请根据病例摘要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此患者本次住院能否诊断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请简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