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主题是“莫使旱地变荒漠”,旨在强调这一人类面临的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我国部分沙漠和荒漠化较快地区示意图。

(1)图中①、②、③、④处沙漠,位于季风区、纬度最低的是              ,试简述图示地区荒漠化较快的自然原因。

(2)据报道,沙漠①与沙漠②已出现多处“握手”现象,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人为原因。

(3)为遏止两大沙漠进一步“握手”,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③(2分)离海较远,降水稀少;沙漠广布(2分)

(2)过度樵采、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4分)

(3)半干旱农垦区和牧区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被率;发展节水农业;营造防风林;解决当地农牧民的生活能源问题等(4分)

题目分析:

第(1)题,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为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之间连线。 本题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即可分析出③位于季风区、纬度最低。

第(2)题,沙漠①与沙漠②已出现多处“握手”现象,说明该地荒漠化加剧,该现象产生的人为原因与过度樵采、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密切相关。

第(3)题,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为遏止区域荒漠化加剧趋势,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半干旱农垦区和牧区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被率;发展节水农业;营造防风林;解决当地农牧民的生活能源问题等。

点评:本题考查荒漠化分布及防治措施,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还需明确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地域组合,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区域差异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首先,受自然要素分布规律的控制,不同的自然灾害常多发于一定的地区,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同时,在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人类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