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灵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问抽什么烟?回答是不抽烟。再问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案

小题1: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2分)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2分)

小题2: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2分)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2分)呼吁跳出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2分)

小题3:首先,由海森堡的难题引出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的论述;(1分)接着,分析中国人有一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1分)然后,用马克•吐温的故事讽刺国人的固步自封;(1分)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1分)

小题1:题目分析:对“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的理解,一是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近指代词“这”,明确“这”指代什么;“某种偏向”,指的是什么偏向;“解毒剂”,比喻什么。二是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突破这几个关键词语。“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在文章中第一段中的未尾。因此,可确定本句话的具体语境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根据这样具体的语境,可知“这”指代苏格拉底到智慧的理解;“某种偏向”就是指“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解毒剂”就是说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是一服良药。

小题2:题目分析:作用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就是内容+结构。就内容而言,须要结合议论文这一文体特点。对此,我们要首先明确马克吐温故事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论述什么问题时引用这一故事的。问题定位在文章第三段,注意阅读故事后的相关文字,就可看出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从而来说明作者要阐述的问题。

小题3:题目分析: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可按下面的思路来进行。提出问题:要具体答出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的。文章一开始,由“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引出问题,也即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分析问题:着重解决作者是怎样分析的,作者采用了两个层次,先是分析了中国人有一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然后再引用马克吐温的故事来批评这种现象。解决问题:就是作者得出的结论,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这样后,就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组织答案了。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案例州建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特别风险【案例背景】州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州建)是一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上市公司。自2005年上市以来,州建一直聘请哲诚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其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哲诚会计师事务所委托张明担任州建2013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项目合伙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近几年政策调控的影响下,成交量呈下降趋势。在目前调控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企盈利水平整体出现下降,部分企业一改之前的泡沫化膨胀趋势,逐渐收缩开发实力。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组获取的财务数据及相关信息如下:(1)州建在政策调控的影响下,销售形势不太乐观,负债压力较大。为了刺激销售,提升融资能力,州建在2013年放宽授信额度以增加销售收入,同时相应延长了收款的时间。2013年州建的销售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15%(董事会制定的当年预算目标是增长12%),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2.5亿元(2012年为1.8亿元);州建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为750万元(2012年为790万元)。(2)在201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中,应收天锦代理有限公司的款项为8450万元。经了解,天锦代理有限公司系州建控股股东晨建集团投资的子公司,州建与天锦代理有限公司的交易均未支付相关款项。审计项目组成员向天锦代理有限公司发出积极式询证函,回函结果表示无差异。州建2013年未经审计的税后利润为4550万元(董事会制定的当年税后利润为4500万元),2013年度未经审计的总收入为25000万元。【案例要求】1.根据上述事项(1),请代张明分析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项目的哪些认定会存在着重大错报风险。2.根据上述事项(1),请简要说明州建认定层次存在哪些特别风险,并说明理由。3.根据上述事项(2),针对应收天锦代理有限公司款项的函证,判断回函无差异是否能够证明该笔关联交易已经发生,如果不能证实,还应实施哪些实质性程序。4.说明特别风险通常与哪些因素相关。作为注册会计师,从风险性质确定特别风险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