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近些年来,房价一直成为老百姓心头的难言之痛。为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一年多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房建设和限购政策,显示了政府调控房市的强烈决心。但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仅仅占全年1000万套计划的34%。尽管到8月底开工率达到85.3%,但其中不少地方也暴漏出“包开工、缓施工”等问题。201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二三线城市“限购令”,但绝大部分城市选择相对宽松的“限价政策”。变相抵制“限购令”。各地在住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动力不足,原因就在于利益的考量及其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有令不行,调控就难免“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房价难稳,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房地产调控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处理与中央的关系。(12分)

答案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央房市调控的各项政策,以解人民群众居住之疾苦。

②准确理解自身的职能,不越位、不缺位,避免自身职能定位的偏差,切实地承担起房地产市场调控者之职责,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好中央政策。

③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行政法规和中央规章政策执行中央房市调控政令,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有错必纠。

④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保障人们群众道德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地方政策与中央的高度一致性。

⑤坚持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地方局部利益与中央代表的整体利益的关系,地方政府自身利益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自觉与中央步调保持一致。

本题以房价一直成为老百姓心头的难言之痛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政府知识的理解。可以从政府的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民主决策、民主集中制

等方面分析。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21分)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小题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小题3:“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4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小题4: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⑵               ⑶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