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

参考答案: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的问题控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论”。他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再分为两个阶段。 

承认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连续的发展顺序,只是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采用两难故事法,让被试对道德价值上互相冲突的两难故事进行讨论,使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他们的道德陈述中分析出道德发展的规律。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2.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可分为: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柯尔伯格确定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划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整个发展趋势是从个体水平,经由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