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 * * ”前的一段时间和“ * * ”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小题1: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B.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做出深刻反映的作品。

C.文学名著都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D.文学名著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小题2: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 * * ”期间不正常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D.新时期以来的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小题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名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是不朽的。

B.名著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C.名著需要我们多看几遍,因为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

D.新时期阅读名著应具有开放的阅读心态和多元的思维格局。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B.“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为“作家、艺术家……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都深深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最后两段内容。D.强加因果,从原文来看“名著重印”不是重读名著的原因,而是重读名著的条件。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语句的意义的能力。C.理解不合文意,原文说“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0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 * * 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态(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安全更应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所致,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构成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情侣有互赠相思鸟的毛病,中国出口商便大量收购野鸟,导致自然界鸟少虫多,加重了生态失调;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所谓“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纺,第三世界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 * * 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 * * 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7. 对“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 生态破坏不会因国界的阻隔而得到抑制,不会因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

C. 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是现代社会不安全因素中重要的因素。

D. 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不安全性的增加。

8. 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荒漠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世界上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后沦为生态难民。

B. 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已构成中 * * 的心腹大患。

C. 荒漠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 如果人类至今还不对赖以生存土地的荒漠引起重视,就会面临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威胁。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的。

B. 生态灾难造成人类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危及国家安全。

C. “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说明人类的身心病态(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与自然的岌岌可危之间的密切关系。

D. 生态侵略持久而广泛,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

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荒漠化已经构成中 * * 的心腹大患,要得到彻底根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B. 要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预防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C. 荒漠带来的沙尘长驱直入,已经没有了省界和国界的限制,生态侵略必将使实施生态侵略的邻国比如日本自食恶果。

D. 那种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必将造成生态之堤的全面崩溃。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