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点灯时分           郭文斌

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点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而身心竟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静,活生生的宁静,神一样的宁静,似乎一伸手就能从脸上抓下一把来。

那宁静,是被娘的荞面灯盏烘托出来的。

那灯盏拳头一般大,上面有一盏心,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麦秆上缠了棉花。夜幕降临时分,几十个灯盏便被点燃,端到当院的月光中,先让月神品赏。如果没有风,几十尾灯焰静静地在乳样的月光中泊着,那种绝尘之境,真是用文字难以传达的。

赏完月,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包括牛羊鸡狗、磨子、水井、耕犁等。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似乎耕犁磨盘它们不时会扯着你的手跟你攀谈几句。那时谁也没有问为什么要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只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应该了,而生命不正是一种“应该”吗?

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

用老人们的说法,这正月十五的灯盏,很有一点神的味道。一旦点燃,则需真心守护,不得轻慢。就默默地守着,看一盏灯苗在静静地赶它的路。看一星灯花渐渐地结在灯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喜悦中,感动中。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我想佛家所说的定境中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吧。现在想来,当时守着的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处。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正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缘故,那种纯粹的爱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本来。

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个最具活性的东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韧的荞面具有别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为祖先用荞面做灯盏叫绝。它,不正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吗?

天下没有不灭的灯。大人们用灯捻上留下的灯花来安慰灯的熄灭给儿女们的打击。说,那灯花将预示着来年的收获和前途,而将人们的心思转移到期冀当中。

那灯焰最后的一闪终于到来,整个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熄灭毕竟给了我们不小的打击。

这时,母亲就要说,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母亲是否存心转移我们的心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空落真的被产生于舌头上的实在的喜悦安抚了。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

现在,我站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穿过喧哗和骚动,面对老家,面对老家的荞面灯,终于明白,我们的迷失,正是因为将自己交给了自我的风,正是因为离开生命的朴真太远了,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老家元宵夜“点荞面灯”风俗,有哪些活动?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2:第六段说“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根据文意,说说这里“善”、“美”、“真”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3:作者是如何理解先民们留下点荞面灯盏风俗之用意的?(4分)

小题4: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含义与作用。(6分)

答案

小题1:①点灯让月神品赏。②将灯盏分派给每人每屋每物。③守护灯盏至油尽灯灭。④品尝荞面灯盏。

小题2:①“点灯”风俗,包含万物有灵、人要学会感恩的思想。②“点灯”风俗,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③“点灯”风俗,启示生命的本色是宁静淡泊的。

小题3:①通过点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生命的意义和状态,说明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②荞面具有活血降火的功用,荞面灯盏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一种清凉的制衡。

小题4:含义:①指出浮躁的现代人被欲望挟持,失去了宁静,背离了生命的本色。②相信人性之灯永不熄灭,呼唤生命回归本色。作用:①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②深化文章的主旨。

小题1:

题目分析:文章的第3段到第12段集中写老家的“荞面灯”,这道题的答案也就要从这几段中归纳概括。按时间顺序我们会找到以下信息,第4段“那灯盏……先让月神品赏”,第5段“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第7段“这正月十五的灯盏……需真心守护……就默默地守着”,第11段“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第12段“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稍微归纳一下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每点1分,共4分)

小题2:

题目分析:这是一个过渡段,“这”指代上文,联系上文,第5段,作者写将灯盏分派给每人每屋每物“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表达出万物有灵的思想,“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应该……”表现出人要学会感恩的思想。以上是“善”。再联系第7段,“看一星灯花……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 启示人们生命的本色是宁静淡泊的。以上是“真”。“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点灯这个风俗使日常生活诗意。以上是“美”。(写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

题目分析:第8自然段开头句“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提示考生这一段是对点灯意义的探讨。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第二层,由荞面写到了荞面灯“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两层含义,稍加归纳就是答案。(写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这道题有两问,含义和作用。从含义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是一篇怀旧散文,怀旧散文所写的事物往往是现在生活中所缺失的,是作者怀念的,希望保留的,从最后两段来看,“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显然作者借对荞面灯的怀念是在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宁静,远离了“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背离了生命的本色。最后一段“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表明作者相信人性之灯不会熄灭,呼唤回归生命本色。作用角度来看,考查的是文章最后两段,常见作用便是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含义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作用每条1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