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赵晔是某中学学生,16岁。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商场正在进行有奖销售,每消费30元可领取奖券一张,最高奖金额为5000元,便买了一本价值为30元的图书,领到一张奖券。几天后,抽奖结果公布,赵晔所持奖券中了最高奖,非常高兴,便将中奖的消息告诉了母亲刘兰,母子二人马上去商场兑了奖,刘兰把这5000元放到家里的箱子中。

第二天,赵晔与刘兰发生争执,赵晔一气之下,便偷偷将箱子中的5000元钱拿出,到商场中购物消气,其见到商场中正在促销玉镯,便花了4800元买了一只玉镯。几天后,一直在炒股的刘兰因为购买股票,想用箱中的钱,却发现箱中的钱已不见,于是质问赵晔,赵晔在质问之下说出真相。但赵晔认为钱时自己中奖所得,自己有权决定向买什么就买什么。刘兰认为赵晔还小,钱应当由自己和赵晔的父亲支配。于是马上拉着赵晔到商场,说赵晔购买玉镯未征得父母同意,要求退货。售货员说玉镯出售无法退货。问:

赵晔购买图书的行为的法律效力如何?奖金究竟属谁所有?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赵晔购买图书的行为属于与其年龄、智力及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故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单独获得奖励,因此奖金应归赵晔所有。理由参见《民通意见》第12条第1款规定。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送报的少年(14分)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时,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小题1:体会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①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

②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小题2:文章第9段空白处省略了送报少年所说的话,请你根据上下文和语言运用的要求,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2分)

小题3:这篇小说的题目是《送报的少年》,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儿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如果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你听到送报少年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时的内心感受。(30字左右)(2分)

小题5: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概括出送报少年的性格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