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7中谈到了不愿“涉农”的现象,请结合社会现实,对此现象进行评析并提出化解思路。
要求:评论全面,表述准确,观点合理;对策合理、可行,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不愿被涉农,实质是主观上对自己的农民身份有自卑心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人们看待农民时总带有很多“标签”,把农民等同于廉价劳动力、弱势社会地位、落后的生活方式等。这种歧视导致农民急于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如下。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普及先进生产技术、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社会地位上升。
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或进城接受高等教育、在城市就业,使农民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出路。
三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扶助,如在拆迁过程中加大补偿、安排就业,使农民生活改善。
四是通过社会宣传引导社会形成城乡平等的观念,消除城镇居民对农民的歧视和农民的自卑心理。(366字)
解析:[解题指导] 本题是分析加对策题。首先要结合资料7和社会现实分析不愿“涉农”现象的原因与实质,不愿“涉农”主要由于农民具有诸多标签色彩,反映了对农民身份主观上的自卑心理,以及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对策部分需要动用考生的知识储备,针对不愿“涉农”现象的问题实质提出具有合理、可行的解决对策。因为资料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所以这是此题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