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一幅漫画,一个院子里有一个人,一栋房子,几棵绿树。院子外,全是被砍伐剩下的树桩。漫画题目是“皮已不存,毛将焉附”。据此做一段演讲。图如下:

答案

参考答案:

我们看到在这幅图片上,在一片地的中间围有一个园子,园里花草茂盛、树木林立、景色秀美,而园子外面却遍布着砍伐过后的大树桩。这幅简单的画面折射出了现今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不合理现象。

首先我想到了各种生态保护区的建立。虽然保护区内的物种和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但保护区外的其他具有同等价值的自然群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而是完全被置于体制之外。殊不知地球上大气、洋流都是循环流动的,没有任何体制内事物能真正不受外部牵制而毫发无损。

之后我想到了当今经济社会的贫富差距何等悬殊。就像花园里面花影绰绰,少数的上层社会富人过着物质丰富的奢侈生活,而花园外的一个个树墩则象征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或为生活奔波劳碌、喘息于压力之下,或生活困苦、无力支撑。

接下来我想到了社会上各种面子工程以及形式化倾向。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一些单位或个人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走走形式,蒙混过关,不曾想过要真正为有益于社会建设而做实质性的工作。

最后,我想这幅图普遍地反映了现阶段人们的生存意向和心理状态。很多人只注重物质、注重光鲜华丽的外表,却忽视自己的心灵后花园。若不汲取精神养分,最后会导致人类社会黯淡无光、甚至会一片荒芜。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舍本逐末,只看部分,不重整体,我们最终保住的将是虽美丽但虚无的“海市蜃楼”,而失去的是却是整片“森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 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粱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体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______.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初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