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题四(15 分)阅读以下说明,回答问题1 至问题6,将解答填入答题纸对应的解答栏内。【说明】在Linux 下安装配置DHCP 服务,DHCP 服务程序/usr/sbin/dhcpd 需要读取配置文件/etc/dhcpd.conf,以下是一个DHCP 配置文件的主要内容:subnet 200.117.207.0 netmask 255.255.255.0 {range 200.117.207.10 200.117.207.100;range 200.117.207.110 200.117.207.200;default-lease-time 86400;max-lease-time 604800;option subnet-mask 255.255.255.0;option routers 200.117.207.1;option domain-name "myuniversity.edu.cn";option broadcast-address 200.117.207.255;option domain-name-servers 200.117.207.3;}

【问题5】(2 分)配置完毕后,可以用什么命令重新启动操作系统?

答案

参考答案:reboot 或shutdown-r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2)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3)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4)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了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5)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射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

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了自然光的品位。

(6)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7)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所不相容,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 第(3)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

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3. 根据文意,概述第(4)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第(1)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