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朴素的故事,抒写美丽人生的传奇,我们被久久感动。一颗颗平凡的良心,折射出人间美德的光彩,社会在热情地歌颂。然而,当感动的潮水浸上堤坝,当歌 颂的激情澎湃而过,我们是否已经从中积淀了更为丰厚、更具活力的道德资源,是否已经从中开辟出更为清晰、更为宽阔的进步路径,是否已经从中深化出更为大众 化、更为生活化的核心价值。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伦理底线的下滑,我们心情沉痛地去感叹,愤懑;面对道德尺度的紊乱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我们理直气壮地去质疑,批判,但是假如当这一切过 后,还是习见的庸常和喧哗,甚至心甘情愿地沉溺其中,那么,谁来填补价值的虚空,谁来祛除心灵的魔障?唯一能救赎的,还是我们自己……以“超越感动”为题,自选角度,写议论文。①观点明确②800—1000字
参考答案:超越感动 2011年最温暖的流行语“最美妈妈”,给14亿中国人民带来了久违的感动。铺天盖地的报道、接踵而至的采访、美轮美奂的聚光灯打破了吴菊萍本来平静的生 活。其实,像吴菊萍、陈贤妹这些普通人物,原本并非为着这响亮的掌声和颂歌而生活,更并未奢求这热烈的倡扬和感动而行动。他们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 展示自己的本真。有人说他们是顺应人性的自然,去实践自己的良知;有人说他们是在弘扬中 * * 的传统美德,诠释朴素的生活真谛,演绎淳厚的草根精神。但无 论人们如何评价,他们心头那一份绵绵的热,那一缕亮亮的光,柔和地温暖着世道人心,他们用行动超越了整个社会的感动。 面对着“碰瓷”事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言论的自由;关注“最美妈妈”,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感动的权力。但假如当这一切过后,遇到跌倒老人我们仍然不屑一 顾,仍是习惯的喧哗和平庸、仍是心甘情愿的沉溺其中。那么,谁来弥补我们内心的空虚、谁来抚慰我们内心深处的胆怯? 道德的重塑,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心。但紧靠一己的感动是单薄的,仅靠舆论的动员也是不够的。道德的重塑还需超越民间的道德力量,提供制度伦理的支 撑。我们不要期望单纯的道德自律就能独善其身,也不要期望一味的道德教化便能改变现状。“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极为 重要。个人无法摆脱制度的约束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无法做到背离环境的熏陶来求得普遍的道德自觉。道德需要规则的激励,善行需要法治的呵护。 最近,“有偿失物招领”再次在社会上引起激烈讨论,有部分群众质疑,有奖拾遗和我们传统的“拾金不昧”相违背,使道德披上了金钱的外衣,把道德廉价化,对 我们的道德建设起着反作用。诸多争论还在继续进行,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一规定都是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即在道德建设领域,他律的作用正在并不断的引起公 众关注。曾几何时,制度保障的欠缺使道德频遭“风吹雨打”,中 * * 的传统美德受到“重伤”。有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失 范现象使公众恐慌、迷茫,所以说,道德建设亟待制度呵护。只有用制度筑起道德建设的“防风墙”,才能让行善的火炬不熄,让为恶的习气难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一段时间,道德重塑要直面社会现实,需把握管理规律,积极抓好道德建设,用我们的行动去超越全社会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