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反应:6NO2+8NH37N2+12H2O可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L。

(2)①已知: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

2NO(g)+O2(g)2NO2(g)   ΔH=−113.0 kJ·mol–1

请写出NO2与SO2反应生成SO3(g)和NO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2的同时生成1 molNO2

③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6,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3)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通过如下反应降低其浓度:CO(g)+1/2O2(g)CO2(g)。已知某温度下,在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容器中各物质的起始浓度及正、逆反应速率关系如下表所示。请用“>”或“<”或“=”填写表中的空格。

容器编号c(CO)/mol·L–1c(O2)/mol·L–1c(CO2)/mol·L–1υ(正)和υ(逆)

大小比较

2.0×10–44.0×10–44.0×10–4υ(正)=υ(逆)
1.0×10–34.0×10–45.0×10–4υ(正)    υ(逆)
 

答案

(1)6.72L(2分)

(2)①NO2(g)+SO2(g)SO3(g)+NO(g) △H=-41.8kJ/mol(2分)②bd(2分)

(2分) (3)>(2分)

题目分析:(1)根据方程式6NO2+8NH37N2+12H2O可知,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0价,得到4个电子,所以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的物质的量是1.2mol÷4=0.3mol,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3mol×22.4L/mol=6.72L。

(2)①已知反应①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②2NO(g)+O2(g)2NO2(g)   ΔH=−113.0 kJ·mol–1,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2即得到反应NO2(g)+SO2(g)SO3(g)+NO(g),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H=(−196.6 kJ/mol+113.0 kJ/mol)÷2=-41.8kJ/mol。

②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据此可以解答。a、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因此压强始终是不变的,即体系压强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正确;b、颜色的深浅与物质的浓度有关系,所以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C、SO3和NO是生成物,二者的体积比之比始终是1:1,所以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不正确;d、每消耗1 mol SO2的同时必然同时消耗1molNO2,而同时又生成1 molNO2,这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答案选bd。

③              NO2(g)+SO2(g)SO3(g)+NO(g)

起始量(mol)   1       2          0       0

转化量(mol)   x       x          x       x

平衡量(mol) 1-x     2-x        x       x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6

则(1-x):( 2-x)=1:6

解得x=0.8

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所以可以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表示平衡常数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3)容器①中υ(正)=υ(逆),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00。根据容器②中物质的浓度可知,此时=25<100,所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υ(正)>υ(逆)。

阅读理解与欣赏

江南古镇

杨国民

       ①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的江南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②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③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拥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就是半间建在河南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 A (依傍、依附、傍附)。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ài)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韵律和完美。 

       ④对一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展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片小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地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沈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一旦_________(蓄积、蓄养、生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勾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阂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⑤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被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汉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文化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孕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分别在文章第③和第④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A、B”两处。

      A处: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

3、开篇说“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抒写,交代了“非常精彩”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道:鲁镇的顾客“多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种描写与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描写何其相同。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看来,江南古镇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描写江南古镇时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全文后,你是怎样认识江南古镇的?请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