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上市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有固定资产价值18000万元(其中生产经营使用的房产值为12000万元),生产经营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2010年发生以下业务。
(1)全年生产A型小客车200000辆,每辆生产成本4万元、市场不含税销售价7.8万元。全年销售A型小客车190000辆,销售合同记载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1482000万元。由于该批小客车装船需要,租赁合同记载购货方向厂家支付468万元装卸工具使用费用。
(2)销售A型小客车400辆给本公司职工,合同约定以成本价核算取得销售金额1600万元;该公司新设计生产B型小客车50辆,每辆成本价12万元,将其转为企业后勤服务部门自用。市场上无B型小轿车销售价格。
(3)全年外购原材料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购货合同记载支付材料价款共计350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5950万元。运输合同记载支付运输公司的运输费用1100万元,取得运输公司开具的公路内河运输发票。
(4)全年发生管理费用5000万元(其中含业务招待费用900万元,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800万元,支付母公司管理费300万元;不含印花税和房产税)、销售费用4600万元(其中广告宣传费3800万元)、财务费用2100万元(其中含向非金融机构借款8000万元所支付当年利息780万元,当年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6%)。
(5)全年发生营业外支出3600万元(其中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赠500万元;因管理不善库存原材料损失618.6万元,其中含运费成本18.6万元)。
(6)3月10日,取得直接投资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上年股息收入200万元,已知境内被投资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
(7)10月6日,该汽车公司合并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变速器的A公司,A公司全部资产公允价值为8800万元、全部负债为3200万元、未超过弥补年限的亏损额为1620万元。合并时汽车公司给A公司的股权支付额为5000万元、银行存款600万元。该合并业务符合企业重组特殊税务处理的条件且选择此方法执行。
(8)12月10日,因在环保技术上取得成就,国家有关部门赠送单位高档小汽车2辆作为奖励,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不含税金额130万元。该单位将奖励车辆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1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1
贷:资本公积152.1
(9)12月20日,取得到期的国债利息收入500万元(假定当年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年利率为6%);取得直接投资境外公司分配的股息收入600万元,已知该股息收入在境外承担的总税负为15%。
(10)2010年度,该汽车公司自行计算的应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下:
①增值税=(1482000+1600)×17%-(5950+1100×7%+130×17%)=246162.9(万元)
②消费税=(1482000+1600)×10%=148360(万元)
③城建税、教育税附加=(246162.9+148360)×(7%+3%)=39452.29(万元)
④城镇土地使用税=80000×4÷10000=32(万元)
⑤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482000+1600)+468-190000×4-148360-39452.29-32-1600-600-500-4600-2100-3600+200+600=524023.71(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524023.71×25%=131005.93(万元)
(说明:假定该企业适用增值税税率17%、该公司小客车消费税税率10%、B型小客车成本利润率为8%,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计算房产税房产余值的扣除比例20%、城镇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4元、企业所得税税率25%)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涉及计算的,请列出计算步骤)。

分别指出企业自行计算缴纳税款(企业所得税除外)的错误之处,简单说明理由,并计算应补(退)的各种税款(企业所得税除外)。

答案

参考答案:企业的错误之处(企业所得税除外)如下:
①销售货物收取工具使用费是价外费用,应并人销售额计算销项税和消费税。
②受奖励取得的小汽车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不可以作进项税抵扣。
销售给内部职工的小汽车,应该按同类市场价格确认计税收入,生产的B型小汽车后勤部门使用,视同销售,应该计算增值税和消费税。
③管理不善损失的原材料应该作进项税转出。
④没有计算印花税和房产税。
⑤增值税和消费税计算有误,导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数据也是有误的。
补交增值税=468÷(1+17%)×17%+400×(7.8-4)×17%+50×12×(1+8%)÷(1-10%)×17%+(618.6-18.6)×17%+18.6÷(1-7%)×7%+130×17%=574.3(万元)
补交消费税=468÷(1+17%)×10%+400×(7.8-4)×10%+50×12×(1+8%)÷(1-10%)×10%=264(万元)
补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合计=(574.3+264)×(7%+3%)=83.83(万元)
补纳房产税=12000×(1-20%)×1.2%=115.20(万元)
补纳印花税=(1482000+1600+35000)×0.3‰+468×1‰+1100×0.5‰=456.60(万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道?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源。从道衍化出混沌,,混沌衍化出阴和阳,阴阳相互作用、和合而生成新事物。但“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因为“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是“无状之状”,“无畅之象”,又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它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在老子那里,“道”可视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庄子也讲“道”,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引进艺术领域。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道”是可以实现的,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人的主观精神达到了一种“道”的状态,则人工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二致,宛如天生化成。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在精神上与“道”合一。在庄子那里,“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主体的精神和修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他斜作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等,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境亦然,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恽南田认为“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戴叔伦也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意境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在《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迂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节选自欧阳文风、周秋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意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深远的艺术境界,具有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

B.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

C.意境是语言不能表达,心意不能觉察的,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创造讲究虚实结合,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

D.意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是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的“万物母”。小题2:下列对庄子的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认为“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艺术创作无条件实觋。

B.庄子认为“心斋”与“坐忘”,是主体进入与“道”合一境界的必需途径。

C.艺术创作主体的修养在精神上与“道”合一,是使人工的艺术达到天生化成境地的关键。

D.庖丁解牛等寓言都贯穿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道”合一的思想。小题3:如何理解阿米尔“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个观点?请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