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采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1)乙公司2005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为3 600万元。2005年乙公司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中,因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规定不同,导致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差异的交易和事项如下: ①2004年12月1日购建环保用A固定资产一项,其入账价值为1 000万元,12月2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投入使用。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 ②按照销售合同规定,乙公司承诺对销售的B产品提供3年的免费售后服务。乙公司预计2005年销售的B产品售后服务费用为30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乙公司2005年未发生相关的售后服务支出。 ③乙公司2005年度取得国债利息收入200万元。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 ④2005年12月31日,乙公司C产品的账面余额为2 600万元,对C产品计提减值准备 4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乙公司期初存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税法规定,资产只有在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2)乙公司2006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为4 800万元,2006年乙公司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中,因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规定不同,导致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差异的交易和事项如下: ①2004年12月20日投入使用的环保用A固定资产,仍处于使用中,并按投入使用时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及确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在2006年未发生减值。 ②2006年度乙公司对2005年销售的B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发生相关支出150万元。乙公司预计2006年销售的B产品售后服务费用为2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③2006年度乙公司因销售C产品而转销存货跌价准备320万元。 2006年12月31日,根据市场行情,转回C产品2005年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40万元;对其他存货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其他有关资料: ①假定不考虑除所得税外其他相关税费。 ②除给定情况外,乙公司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 ③2005年年初,乙公司递延税款期初余额为零。 ④假定乙公司预计在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减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影响。 要求:

分别判断乙公司2005年上述差异事项属于永久性差异、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还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答案

参考答案:(1)分别判断乙公司2005年上述差异事项属于永久性差异、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还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①事项导致的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并属于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②事项导致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并属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③事项导致的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 ④事项导致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并属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2)计算乙公司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3 600-100+300-200+400=4 000(万元) 2005年应交所得税=4 000×33%=1 320(万元) 2005年所得税费用=1 320+100×33%-300×33%-400×33%=1 122(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1 122 递延税款 19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 320 (3)分别计算乙公司2006年上述时间性差异应确认的递延税款金额。 ①事项导致应纳税时间性差异60万元,应确认递延税款(贷项)19.80万元 ②事项导致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50万元,应确认递延税款(借项)16.50万元 ③事项导致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转回360万元,应确认递延税款(贷项)118.80万元 (4)计算乙公司2006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金额及所得税费用,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2006年应纳税所得额=4 800-150-40-320-60+200=4 430(万元) 2006年应交所得税=4 430×33%=1 461.90(万元) 2006年所得税费用=1 461.90+60×33%-200×33%+150×33%+360×33% =1 461.90+19.80-66+49.50+118.80=1 584(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1 584 贷:递延税款 122.10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 461.90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