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婴儿依恋的发展及其类型。

答案

参考答案:依恋是指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情感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和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减少一些;在陌生人面前,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从六七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时特别高兴,当母亲离开时则大声哭喊、不让其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婴儿产生怯生感。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对婴儿依恋的类型划分有多种,最有名的是艾斯沃斯等人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的依恋存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等平静下来后,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儿童对母亲在不在场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母亲离开时,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只管自己玩。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只是非常短暂的,仅仅是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反抗性依恋的儿童每当母亲要离开之前,都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要亲近他、抱他时,他又表现出反抗,拒绝与母亲接触。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又似乎不太容易,他会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在这三种类型中,安全型是比较良好、积极的依恋,其他两种属于不安全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具有稳定性,但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重大变化时,依恋的类型也可能发生改变。

判断题
问答题 简答题